人口形势的变化对企业的新挑战
文/端宏斌
财经作家,自媒体人。著有《投资魔法书》、《正能量投资学》。
现在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两件事,第一,人口老龄化是一定的。第二,在拼质量模式下,养育孩子的成本飞速上升,但孩子数量是减少的。因此,企业绝对不能打价格战。

在全面二胎放开之前,就已经实行过单独二胎和双独二胎,从实行效果来看,老百姓的生育意愿远低于各路专家学者的预期。去年国家卫计委的报告显示,全国共有约70万对符合条件的夫妻提出二孩申请,与此前预计每年约200万对夫妻申请差距较大。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都感到出乎意料,因为该数据与政府的预估数据相比,差的不是20%、30%,而是接近70%。政府一直担心政策放开之后老百姓就会“乱来”,然而事实证明,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老百姓已经没力气“乱来”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预期和现实的巨大差距?因为专家学者们没有意识到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比政策更有力的东西。曾经有一个研究认为,让人们降低生育意愿的绝非计划生育政策,而是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生孩子的意愿越低。

网上流传一个列表,表里是计划生育实行这么多年导致的人间惨剧,你会发现这个表竟然全都是农村的,一个大城市的都没有,这是为啥?因为只有农村才会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去生孩子。

城市里多的是还没嫁人的剩女,老公还没着落,生孩子的事儿更是想也别想了。我们都知道要想维持一个社会正常发展,那么生育率应该在2.1左右,在中国房价最高的两个城市北京和上海,生育率只有可怜的0.7,这是全世界最低的生育率,平均一个妇女生一个孩子都保证不了。

中国生育率最高的时候是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那时候生育率都在5以上,特别需要强调的是1963年,这是三年自然灾害结束之后的第二年,中国生育率达到了一个巅峰——7.5,是现在上海生育率的十倍。相信80后90后这一代人都会有很多50后60后的叔叔阿姨。那么为啥生活越好越不愿意生孩子?要解释这个,就要用到进化心理学了。

当环境特别险恶的时候,你不知道你的孩子能否活到成年,因此为了繁衍后代的效果最大化,你就必须要生下尽量多的孩子,然后期待其中有足够多的人能活到成年。三年自然灾害更加刺激了人们的神经,让他们相信足够多的孩子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因此,生5-7个小孩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如果你不这么做,你会面临强大的社会压力。

当环境越来越好之后,形势慢慢产生了变化。你发现把孩子养活是很容易的事,但养好就很难了,特别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想要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立足,没有几百万现金是不行的,一个按揭就把你给套死了。如果你没钱还生了好几个儿子,将来儿子都娶不到媳妇。因此还不如把所有资源都投资在一个孩子身上,确保将来他能成家立业。这就是现在发生的事情,养一个孩子的成本飞速上涨,比房价涨的都快。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同样会面临强大的社会压力,因为别人都吃进口奶粉,如果你还吃国产奶粉,那你在朋友中都抬不起头来。别人都住学区房了,都上好学校了,你家孩子就要输在起跑线上啦,你急不急?这种来自社会的压力远远超过政府的政策推动力。

 

计划生育导致的男多女少更加剧了竞争。我们先来做一个思维体操,假设100个人正好吃100袋粮食,现在粮食减产少了5袋,只有95袋了,那么粮价会怎么涨?粮价会只涨5%吗?当然不是。粮价会疯涨到一个天价,有5个人无论如何都吃不起粮只能饿死的时候,粮价才到顶。由于男多女少,而每个男人都想结婚,于是娶妻成本也暴涨。现在一个人均年收入只有几千元的贫困地区,结婚的礼金要20万,倾家荡产还要背债才能结婚。如果家里有一儿一女,那他可以把女儿出嫁拿到的礼金给儿子娶妻,如果家里都是儿子,那就彻底歇菜了。

简而言之,博弈模式已经从拼数量转变成了拼质量。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拼数量模式下父母几乎不花钱,以前多生一个孩子只是多一副碗筷而已。可是在拼质量模式下,父母会为了孩子倾尽全部财力,这其中有无数赚钱机会。只要你能告诉父母们自己的产品比别人的产品好一点点,那么他们就会花费数倍的价格来购买。

下面我们从政府的角度来讨论政策出台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口不断增加,十多年后的60年代政府开始感受到了压力,因为当时毕业生要包分配,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新增就业机会怎么办?于是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下乡种地就算解决就业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老三届”,你会发现这些人出生年代恰好是解放前后。因为解放之后非正常死亡率大幅降低,就相当于出生率的突然跃升。政府解决不了,于是只能让他们去农村接受再教育。到70年代后期,政府实在承受不了人口压力,于是决定实行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其实只能管到城镇居民,农村是管不了的,政府当然知道这一点,但没关系,反正农民的就业不需要政府来解决。那么为什么实行了这么多年的计划生育现在搞不下去了呢?因为养老制度会破产。养老制度的本质是年轻人来养老年人,如果年轻人没了,那么老年人谁来养?所以政策的变化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然而,生育率一旦下降,就不再上升了,这是不可逆的。别说是宽松政策,就算出台奖励政策都没用,因为拼质量模式是不可能再切换到拼数量模式了。我预测十年之内政府就要出台鼓励生育政策,但效果不容乐观。

最近欧洲接纳了很多穆斯林难民,有人认为欧洲人犯了圣母病,其实圣母病只有媒体和个人才会犯,政府是不会犯的。政府这么做的苦衷非常简单,多年的高福利政策已经玩不下去了,希腊就是例子,无论政府如何鼓励生育都没戏的情况下,就只能接纳高生育率的穆斯林。虽然这招根本就是饮鸩止渴,但欧洲已经没有别的出路。

 

现在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两件事,第一,人口老龄化是一定的。第二,在拼质量模式下,养育孩子的成本飞速上升,但孩子数量是减少的。因此,企业绝对不能打价格战,相反,在你能证明自己的产品质量比别人好的情况下,必须要定更高的价格。不要担心父母买不起,他们连学区房都买得起,要知道父母的攀比心态是无穷无尽的。

钱这个东西,主要有两个用处,第一个用处是维持生活,用来购买各种消费品,现在维持生活需要的花销其实非常小;第二个用处是社会排名,是用来攀爬社会地位的工具,比如某人可以花20万买一个奢侈品包包,而你的包包只值200元。虽然用起来效果一样,但是20万的包包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让她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高过你。

房子的作用除了住之外,更是地位的象征,因此大城市的核心地段房价是不可能跌的。只要经济保持增长,那么总会有一些发财的幸运儿诞生,这些人自然希望能住在大城市的核心地段,因为这是稀缺资源。于是你就会发现,从2010年至今,中国一线大城市房价涨幅远远领先全国。在三四线城市,房子的作用主要是消费品,其次才是投资品。而在一线大城市,房子的投资品属性远大于消费品属性。三四线城市的房子已经严重供过于求,有钱人买了这些房子也不可能享受到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光靠老百姓是撑不起高房价的。而一线城市的土地就那么点,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社会排名,纷纷向核心地段集中,买不起的人觉得太贵,而买得起的人还觉得便宜。

让人感到悲伤的是,“孩子”也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你想按照以前那种经济适用的方式养孩子已经不行了。现在的父母是很愿意为孩子花钱的,但你必须让他感觉这种消费是一种投资,否则的话他一定会跟你讨价还价斤斤计较。如果你能让他觉得这是一种投资,那么他对价格完全不敏感。

浏览0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