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四韵
文/孙利昌【华润置地华南大区推广部副总经理】

牵挂

 

清明四月,故乡。

 

老家附近的生态植物园里,满树粉红层叠的晚樱、翠玉相映的梨花、粉蕊绽放的桃花……将整片园子烘托得烂漫夺目;云台山的猕猴或在枝杈、或在溪边、或在栏杆,期盼的眼神机警地盯着游客手里的瓜果零食;大片大片金黄的连翘让整座青山宛若披上金色的面纱;还有山坡上盛开的杜鹃花、路边田地里大片的油菜花……家乡的四月,色彩明艳、温婉动人。

 

而父亲长眠的凤凰山,除了常年生长的冬青、松柏,这个季节,也有鲜花四处盛开。上山祭奠的人群,让清明前后的凤凰山一改往日的沉寂,生者与逝者,在这个时节,共聚一处,生者用虔诚传达思念、诉说牵挂、祈福庇佑。逝者用这一方坟墓,让生者铭记,无论走多远,你的根在故乡。就像《牡丹江》唱到的那样,“到不了的都叫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一只放飞的风筝,未必笃定会飞到哪里,却一定知道在线的那一端有人牵挂。

 

老地方

 

回想起来,自从1998年上了大学直到现在,我几乎从来没有在这个季节回过故乡。虽然这里不是我从出生就一直生活的地方,但却是我的意识中有了“乡愁”以后陪伴家人生活的最久的场所。

 

故乡的老房子经过二十多年岁月的剥蚀,那个年代矮矮的楼房所独具的时代特征一览无遗,墙体或细或宽的裂纹、不经意攀着落水管疯长的绕藤植物、雨水冲刷留下的雨渍、不远处废弃多年的工业大管道……都在为你展示着这些老房子历经的沧桑和这座老工业城市的过去。

 

物还是,人已非。

 

我们这个叫作红房院的居住社区,小时候热闹非凡,现如今,里面住着的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一代,要么像我这样,上大学到了外地就一路离了故乡在外打拼回不去,要么是在市里新区买了房搬走。渐渐地,这里少了放了学成群嬉笑怒骂的学生、多了随处可见坐在门口晒太阳打盹或纳凉唠嗑的老人。

 

曾经就读的小学、初中,站在外面甚或走进去看一看,你会发现,除了还是在原来的位置之外,竟无一处能让你对上记忆中的样子,小学旁边那原来天天飘着甜美果香的糖果厂早已不见踪影,据说有些年那里开了一处大澡堂子。

 

……

 

舌尖的回味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其实故乡只有一小块,它在我的舌尖上。

小时候在贵州,在乡间田埂里挖出的折耳根,妈妈洗干净加些调料稍加腌制,那夹着泥土腥味让很多人无福消受的野菜根,便成了家里桌上的美味;在碗里挖一小勺凝固的猪油,加上酱油、葱花,用煮米粉的开水冲调一下,再把米粉捞入碗里,顿时香气四起,至今想起仍会忍不住吞咽口水。

 

1986年,举家迁回祖籍河南,从此,故乡的味道,在舌尖上又一次开疆辟土。

 

故乡众多的美食中,最该提及的是价廉物美的凉皮。其实凉皮算是一个统称,包括米皮、擀面皮和传统意义上面粉做成的面皮,地道吃货如果点的是凉皮,那指的就是后者。凉皮据说源于秦始皇时期,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最为盛行,各地各味、各有特色,如今在深圳,能吃到的基本都是陕西关中口味的凉皮。虽说都好吃,可大概是受小时候味觉养成的影响,依然偏爱故乡的凉皮,汤汁里除了有麻酱和辣椒油交融所散发出的浓香之外,还多了混入芥末所产生的辛香,吃上一口,方能明白,“好吃到哭”这四个字用到这里是多么平实。

 

记得陈晓卿在一集访谈里提到他想念异常的西瓜酱,这是故乡几乎上一代的家庭主妇都需要掌握的持家技能,我们那儿管这种酱叫瓜豆。盛夏来临,煮好一大锅黄豆,摊晾在阴凉处让它发酵长出菌丝,然后把发酵好的豆子与盐等调料混合,再混入鲜红的西瓜瓤拌匀,之后盛入酱缸密封发酵,几十天后,酱香中夹着西瓜清香的瓜豆就制成了。吃的时候,挖上几勺瓜豆用一些植物油烘炒一下,用刚出锅的老面馒头蘸着吃,简直就是绝配。

 

在福建闽南和台湾一带习惯用“古早味”来称呼那些保留着久远年代配方的食物,我很喜欢这个叫法。关于乡味的着迷似乎无人例外,有时候,或许你自己都无法分清楚,决定你对有些味道情有独钟的,到底是味蕾,还是你的记忆,抑或是生而植入故乡的根脉。

 

耳边的共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的诗句里透着浓浓的乡愁。

 

现在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跟着父母讲着或标准或塑料的普通话,如果没有老人一起住,几乎没有机会听到乡音,更别说会讲家乡话了。

 

回到故乡,我很自豪,当有人用乡音和我拉话时,我也能用字正腔圆的家乡话攀谈。双方一张口,就能瞬间消弭彼此的生疏和客套,这就是乡音的魅力,并且这种魅力与你远离家乡的距离成正比。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而言,会说家乡话也很重要。当你去菜市场买菜,用家乡话和对方讨价还价,特有底气,不用担心对方把你当外地人欺哄。更有甚者,我多年前去庐山旅游,听说庐山景区对当地人是免票的,而验证方式根本不需要出示身份证件,只要能用地道的江西九江话和门卫对答几句话就可放行。

 

前段时间在看汪涵、马可主持的《多彩中国话》。汪涵说,学好方言是为了更好地推广普通话,这个节目致力于保护各地方言,让观众在娱乐的过程中了解方言之美,让方言留住声音中的乡愁。如果说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那么保护方言则是为了让乡愁不缺少声音上的共鸣。试想,假如将来有一天,所有的人都不再会说方言,清一色播音腔的人来人往中,语音是不是就少了除了语气之外应该有的温度?

 

得意时在舌尖,失意时在鼻头,惊喜时在耳边……乡愁,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经历的增加,在心里犹如一坛陈年酒,越深藏越发酵,越经久越浓厚。

 

浏览0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