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务知多少

银行人的一天

 

文/华润银行

 

 

“滴——XXX到账XX元。”这句话,我们在便利店、菜市场、餐馆等地方随处都可听到,据中国银联发布的《2020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有98%的受访者将移动支付视为最常用的支付方式,平均每人每天使用3次——移动支付已成为我们金融生活的日常。

 

作为新时代“互联网四大发明”之一,移动支付对银行来说,既是“危”——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业务冲击,但更多的是“机”——获客与营销的新利器。比如,华润银行开发的“润钱包”App,便是面向个人消费者业务的增长新引擎。

 

移动支付,不过是银行数字化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当前,银行正处于客户交互移动化阶段,除移动支付外,手机银行建设、线下产品移动化、开放生态建设等也是该阶段的产物,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生物识别等黑科技正被广泛应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是这场创新革命的重要催化剂。当“减少聚集”逐渐成为后疫情时代的常态,“非接触式服务”需求凸显。银行一方面不断拓展线上服务方式,加大“云柜面”系统建设,通过智能化实现金融服务的无边界。同时,以智能化赋能经营,让管理更智慧,比如华润银行“A+”App,是首个以客户经理为用户、以全面提升全行营销效率为目的的移动端平台,一改过去依靠关系营销、转介绍、陌生拜访等手段,提升“云”营销效率。

 

实际上,自电子计算机应用普及以来,银行业的数字化能力建设便从未间断过,数字化可以说是银行业最重要的基因之一。在客户交互移动化阶段之前,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已翻越了两重大山——第一个阶段是业务流程电子化,代表转型领域有核心系统建设、网点电子化机具的应用和普及、U盾等风控技术的应用等;第二个阶段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普及,银行的部分业务由纸质化变为线上化,同时,实现了流程信息的共享。

 

俨然,从“砖头银行”演变成“鼠标银行”,进而发展到目前的“指尖银行”,中国银行业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深刻变革。

 

种种变化,不仅使老百姓与“钱”打交道的日常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也对银行的革新发展、运营服务,乃至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每个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那么,作为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角色,银行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呢?

 

 

升起卷闸门,输密码撤防,换上得体的职业裙装,盘好发髻,化好简洁大方的妆容,检查监控录像、机器设备、摆放的单据,往返于厅堂与自助设备区进行消毒工作,把客户需要接触到的叫号机、老花镜、签字笔等全部用酒精仔细擦拭一遍……华润银行东莞分行运营经理陈雪君,像往常一样第一个到岗,所有操作一气呵成。

 

128公里外,珠海分行的运营经理林思晓也刚完成这一系列细致缜密的操作,日复一日的练习打磨,她们俨然已形成“肌肉记忆”。随后,麻利地穿上防弹服,与押运人员办理款箱交接,开箱清点款箱现金,开保险柜领取印章和重要空白凭证,接下来才是开门迎客。

 

一台电脑,一个鼠标,一张张票据,一捆捆钞票,她们上紧发条,精神高度集中,指尖在键盘上快速飞舞,确保每一笔业务都准确无误,不差分毫。同时,还要时刻关注正在排队等候的客户,协助大堂经理维持等候秩序,热情接待每一位客户。直至夕阳西下,大门落闸,一天工作仍未结束,她们需要再次盘账、接运钞箱、核对重要空白凭证、整理当日业务传票。伴随着检查传票的“哗哗”声,一天的疲惫瞬间被治愈。

 

在市场化的环境里,任何行业的竞争拼到最后都绕不开“服务”二字,她们仅仅只是展现了银行网点日常工作的一个小小缩影。她们就是这样把每一天过成极致,并为在这期间任何微小的收获与进步由衷喜悦。

 

 

伴随着“炸”开的群消息,客户经理就这样开始了忙碌又充实的一天。

 

整个白天,客户经理几乎都要随时待命。签约,是客户经理每天最寻常的工作,额度、期限、还款方式、利率、还款日……这些名词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客户。同时,通过聊家常的方式,无形中进行客户背调。伴随客户的落笔签字,叫号机再次响起,客户经理又转身投入下一位预约客户的接待之中。

 

下午5点半,营业厅已关门,很多人以为银行已经下班,其实不然,银行人依然奋斗在岗位上,客户经理们也还在做着各种营销、贷后检查、催收等工作。在新冠疫情特殊时期,特定的行业中出现了还款困难的井喷状态,这些客户中有上市公司的精英金领,也有小工坊主、个体老板、普通职工,在与这些由于种种原因逾期的借款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客户经理也以局外人的视角见证了太多跌宕波折的人生。催收工作需要与一些困难户、失联户等进行近距离甚至面对面的博弈周旋,不受待见是可想而知的,极个别客户甚至可能会有诈病讹钱、态度恶劣等过激行为,这就十分考验客户经理的临危处理能力及应变能力了。出色的公关能力、系统的营销策略和强烈的服务意识,这些构成了一位优秀客户经理的必备素质,而更不可或缺的是一颗坚持的真心。

 

 

在资金运营中心的前海办公场地,有一间大门常年紧闭的房间,只有少数领导和特定员工才有权限进入。这里,是我行资金运营中心的资金交易室,资金、现券、外汇业务均汇集于此。与现券和外汇交易员不同的是,我所在的岗位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资金交易员,也是头寸管理员。

 

资金交易是为了头寸(意即款项,是金融行业常用词)管理而服务,先有头寸管理,再有资金交易。行内每天都在发生各种业务往来,我们的任务就是保证在日终大额支付系统关闭时,我行在央行的法定准备金账户的余额不能低于央行规定的留存金额。

 

在全天的交易时段内,头寸的预报不断变化,我们需要根据这些变化动态调整资金交易的策略。临近市场收盘的最后一小时里,往往头寸变动频率是最大的,分支行的大额预报往来款可能会随时取消,预料之外的临时往来款也时有发生,行内其他业务也有被“鸽”风险。遇到突发的单笔金额大的款项变动,对头寸造成的影响较大,尤其时间还临近收盘,需要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及时找到合适的交易对手,进行融入或融出的应急调整,其过程跌宕起伏堪比过山车。

 

虽然16:50是银行间市场的收盘时间,但中债和上清的清算截止时间是十分钟后。不要小看这短短的十分钟,期间清算的可能是很多机构的救命钱。待全部交易业务都清算完毕后,悬于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才算短暂远离,交易员才有时间集中处理当天的一些日常事务。

 

作为资金交易员,我们共同奋战在市场最前线,也在为我行坚定守护流动性安全的“生命线”。

 

 

央视记录片《城市24小时》对深圳科兴科技园的介绍提到:根据对外卖和打车的大数据分析,科兴科学园是全中国加班最晚、工作时间最长的办公区域。我行智能科技部就坐落于此,作为部门员工,我也很荣幸贡献了部分外卖和打车数据。

 

3月25日这天是年后的第二个版本日,即银行每月固定的系统应用变更时间,深圳刚刚经历完一周的全城封控,能够来公司上班实属幸福。由于前期疫情影响,各个业务部门都计划上线大量新产品来适应新环境、新市场,因此各系统计划上线需求以及项目激增。我负责的公司业务信贷系统,计划上线三十项需求内容,为此,团队已经共同奋斗了一个多月。为了适配各个系统的上线要求,我们的版本一般在晚间进行部署,当晚业务同事也会在场配合验证。终于等所有的业务同事验证通过,并完成跑批(电脑系统自动结帐)后,已经凌晨1点多,又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天。

 

有一种跨年叫年终决算

 

文/刘梦婕 华润银行总行运营管理部

 

12月31日,对大多数上班族来说是迎接即将到来的元旦假期的一天,是准备约上三五知己倒数跨年的快乐时光,是辞旧迎新再次出发的时刻。但对银行人来说,这一天却是一年中最特别的日子,在这个不眠夜里,银行人要在一起盘点核对账务,打响每年的最后一场“硬仗”——年终决算。

 

银行为什么要年终决算?这是对会计年度内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综合结算,不仅仅是到了年底把账结清,更是涉及现金、实物、账目、交易、人员、科技等方方面面的一项超级工程,关系到新一年银行的成本、税收和经济效益。金融机构账目、会计处理非常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所有账目必须都结转平衡才行,即我们常说的“平账”。从支行到分行再到总行,账务必须逐级平账才算完成年终决算工作。当零点到来时,现金、实物一个不少,账务清晰、正确无误,就是银行人一年到头最开心的时刻。

 

年终决算当天,我们到岗后就立刻投入紧张的工作状态,对照年终决算指引,紧张而有序地备战。下午五点半,当天的日常业务虽已完结,但紧张繁忙的年终决算工作并没有一丝松懈:我们需要对凭证、资金清算、汇兑、内部账务、核心前端系统扎账等核实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完毕后也到了晚饭的时间,每一年,行里都会为参与年终决算的同事们安排晚餐,让同事们在紧张的工作中稍微放松片刻,大家有说有笑,回忆、总结着这一年工作的点点滴滴。随后,就等待着系统后台核对结果了,只有支行都“平”了,分行才能“平”,分行都“平”了,总行才能“平”,这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操作对每一个银行人都是一场大考。

 

年终决算是银行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亦是对新一年的无限期待。当1月1日的零点钟声敲响时,刚刚过去的一年便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信贷江湖的“福尔摩斯”

 

文/董悦 华润银行总行信贷审批部

 

“9点项目现场见!”挂断与分行审查员的电话后,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周一上午,分行上报了一笔房地产项目融资业务至总行。目前这个项目正面临激烈的同业竞争,而该客户之前与分行续作的业务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综合收益,因此分行非常重视,希望能在本周内出具批复。

 

说实话,对于这种又复杂又着急的业务,我是有点惶恐的。然而正是这样的业务,才更能体现出审查员的防范风险和前瞻预判能力。

 

在去项目现场的路上,我又把前两天看资料发现的疑问整理了一遍,再次复核与客户进行深入交流的提纲。

 

来到项目现场后,项目负责人先带我们参观了售楼部。在参观过程中,我发现项目的现场访客寥寥无几;项目负责人在介绍建设进度和销售价格时,与分行提供的资料明显不一致。问其原因,负责人回答道:“主要还是因为疫情原因,施工进度不能保障,价格也就只能往下降了。”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极有可能是公司资金链出现了紧张,否则位置这么优越的项目为什么要降价出售,我心想。

 

根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楼盘前期推出的已基本卖完,但公开网站查询显示仅有几套销售备案。同时,原本应是毛坯房销售的楼盘,有好多房间正在装修,负责人又解释道:“主要是为了方便出售,采取了打包出售的方式,将部分新房卖给长租公寓运营公司,应该公司要求,对部分新房进行装修。”我暗自嘀咕,这种明显不合常规的销售模式,中间一定有什么“猫腻”。

 

此外,该楼盘的销售资金已在他行开立监管专户,获取销售资金只能从他行归集。虽然项目负责人承诺一定会按照比例归集,但最终能不能归集我心里是存在问号的。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这笔业务似乎并没有资料中反映得那么好,存在不少疑点。如果这笔业务出现了问题,我行能不能承受得住?又有哪些措施可以挽回损失?怎么做才可以防范出现问题……

 

暗流涌动的现场尽调后,就要开始撰写审查报告,需要翻阅小山一般的纸质资料,分析海量的财务数据,判断行业的未来趋势,如大侦探福尔摩斯般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在层层抽丝剥茧中发现风险、防患未然。

 

回想起这个项目的整个审查过程,我深有感触:一直以来,我都始终坚持将“防风险”放在首位,然而如何正确处理“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则是一条更长的道路。相信随着经验和能力不断积累,我一定能把握得更到位。

 

浏览0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