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爱又恨孔方兄-上下千年的财富观

钱,无孔不入的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它。于是,不同的金钱观念驾驭着不同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要了解一个人,透过他对金钱的态度便可窥见一二。

 

孔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与浮云。

 

 

孔子被尊为品行高洁的圣人,儒家又素来讲究重义轻利、安贫乐道,所以很多人误以为孔子视金钱如粪土。但是翻看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从来不反对人们追求钱财,而且非常理解人们趋利的本性。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手成名?君子无终怎之间违仁,适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就是说,钱财人人都不嫌扎手呀,但如果不是以正经方法挣的钱,君子是不会挣的。没钱的日子谁也不想要啊,可是要用不人道的方法脱贫,君子也不会做的。

 

在孔子看来,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

 

孔子也承认,有富就有穷,有贵就有贱,那么应该如何面对呢?在《论语·学而篇》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通过孔子对金钱的态度,是不是发现他亲切又可亲可爱了不少呢?

 

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十史书》中写道:“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李白在扬州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为了救济落魄的公子,花了三十万钱。

 

据统计,在李白全部的诗作中,“金”字出现了293次,“银”字出现了35次。并且频繁使用“黄金”“千金”“钱”等独特的意向,描绘了当时瑰丽的盛唐气象,也让人们读到了他对生活、金钱、财富的态度。

 

作为唐代最知名的实力兼流量诗人,李白的消费能力那是杠杠的。你想不想知道,他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呢?

 

换小妾买歌笑

 

开元二十二年(734),33岁的李白游襄阳,做了一首《襄阳歌》,其中一句便是:‘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最早“骏马换小妾”的典故出自唐代李冗《独异记》,后常来咏叹人物风流倜傥。

 

此外,“一笑千黄金”在李白的诗中也比比皆是。如“一笑双白璧,再歌千黄金”(李白《古风其五十五》),“月寒江清夜沉沉,美人一笑千黄金”(李白《白纻辞三首》之一)等。而“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李白《寄谯郡元参军》),则详述了自己和谯郡元参军历次聚散的经历。李白不惜“千金”、“骏马”、“换小妾”、“买歌笑”,无不展现了李白风流倜傥的浪漫主义生活。

 

换酒买醉豪饮浇愁

 

在李白的诗作中,酒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他的饮酒名篇《月下独酌》不光是写独自饮酒的寂寞与空虚,更有月下独酌的怡然自得。

 

少年李白生活豪纵,充满进取精神,饮酒是他追求精神解放的一种表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三首》),描绘了饮酒宴乐的奢华排场。在《醉后赠从甥高镇》中,他说:“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哪怕破产贫穷,只要用金钱能够换来那一刻的快意与兴奋,就值得!

 

《将进酒》中他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理财情绪、理财理念。

 

李白向来不是一个吝啬金钱的人,同样是在《将进酒》中,他写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花马、千金裘这些世俗人眼中的珍贵之物到了李白眼中根本就不值一提,远远不如酒壶里的美酒来得真实和亲切。

 

报故交恩仗义疏财

 

除了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自诉的,东游扬州不到一年,散尽三十万外,描写李白“存交重义”“轻财好施”的诗句不胜枚举。“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他日青云夫,黄金报主人”(《赠友人三首》其一)。“有德必报之,千金耻为轻”(《淮阴书怀,寄王宗成》),“黄金久已罄,为报故交恩”(《赠别从甥高五》),“千金散义士,四坐无凡宾”(《赠崔司户文昆季》)等。

 

因为志趣相投的人实在难找,所以李白有“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少年行》),极言知己难寻、知音难求。但是后来李白感慨到:“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李白自感“豪情”这种方式并未为政治出路蓄积什么,于是发出如此悲怆的感慨:散尽了黄金也不得与世人相交,同时也为自己一生被轻视鸣不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愤懑情绪。

 

李白的"千金"从何而来

 

李白自幼出生在商贾之家,成年后摘得“谪仙”称号后,身价倍增,几乎成为唐朝最负盛名的流量诗人。

 

最早,李白是御用文人,有编制,享受朝廷俸禄。许多达官贵人为附庸风雅,不惜一掷千金来结交李白。此后,李白的人际交往范围主要是在社会的中上阶层。他每到一地,甚至有二千石官员亲自郊迎——出郊迎宾,以示隆重尊敬。有了这样的财力后盾,他才能豪迈地喊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虽然不缺钱花,但是并不富有。因为他的钱没有变成固定资产沉淀下来,而是以流动资金的形式,像流水一般花在救助他人,招待朋友,自斟自饮,骑马乘船远游了……

 

杜甫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作为李白的好友,杜甫诗作中透露的自己略显寒酸,给人一种一生穷困潦倒的印象!但其实,杜甫不但不穷,他还是一个妥妥的官二代。杜甫有个官爸爸,爷爷杜审言是初唐的大文豪,被誉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少年时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整个青春期,也是在挥霍。从十九岁到二十五岁,杜甫的人生里只有一件事——旅游。名山大川、历史古迹、犄角旮旯,没有杜甫没去过的。也正是这期间,他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

 

不过,到了36岁的时候,杜甫的经济危机就出现了。父亲的去世,加上后期安史之乱的动荡,让他生活慢慢陷入困境。好在,他对于生活要求并不高,即使到“皮黄肉皱命如线”之际,得友人的友好款待,也能心满意足地发出“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的感叹,足见君子固穷的儒者情怀。

 

在做谏官期间,朋友到访,他写下“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为与友人相对一饮,他不惜拿出自已全部的积蓄,至于把这仅有的花光之后,日子应如何,全不考虑。

 

后来杜甫颠沛流离转徙江湖,却依旧认为“富贵于我如浮云”。在最后那段潦倒的时光,杜甫创作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系列千古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登高》……

 

杜甫一生对于财富的态度,一如既往,从未因自身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鲁迅

 

鲁迅有较强的理财意识和经济头脑,这与他早年“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经历有关。

 

鲁迅绝不假装清高,他从不避讳“钱”字。他在日记里仔仔细细地记着几乎每一笔收入支出。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写道:“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恐怕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再来听他发议论。”鲁迅从没有说钱是“对的”或“错的”,也没有说钱是“善的”或“恶的”,这正是他对金钱的一种清醒的中性观。

 

鲁迅说,我真的说过这些话: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处在这个时代,人与人的相挤这么凶,每个月的收入应该储蓄一半,以备不虞。”“说什么都是假的,积蓄点钱要紧!”

 

“我想赠你一句话,专管自己吃饭,不要对人发感慨,并且积下几个钱来”。

 

鲁迅爱钱,但他绝不是钻到钱眼里的那种人。有人统计,鲁迅光捐款就在1万银圆以上。鲁迅绝非富豪,他的每一笔收入都浸透着自己的血汗,可是他乐善好施,有救国救民的志向,有解民于倒悬的胸怀。

 

正如鲁迅所说: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聪明的人,首先是诚实面对自己,直面人生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赚够用的钱,再把每一天都过得扎实。鲁迅在这一点上是我们的楷模。

 

鲁迅还说过:人只要有钱,烦恼就会减少90%以上。但是,钱从哪里来?他没说。

 

浏览0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