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明:接续乡村振兴 升级希望小镇

2020年,面对世纪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英雄的湖北人民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抗疫故事。同时,今年也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之年,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如何准确认识中国乡村问题,正确把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义,实现华润希望小镇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我谈几点观察、思考和工作要求。

 

|乡村问题之由来

 

乡村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而是由来已久的世界性难题,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是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居民“二元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综合体现,贫困、落后是其最显著特征。

 

城乡不平衡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一个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转变为现代化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是其必由之路。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化大生产和城市运转需要大量的生活、生产资料,乡村天然成为主要来源地,通过“以农补工”和价格“剪刀差”,城市和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乡村人口资源却大量外流,贫富差距拉大,农村环境凋敝,城乡二元结构的界限和特征非常鲜明。

 

到了20世纪,随着西方逐渐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成熟期,为了调整这种失衡,发达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系统性的乡村建设运动,出现了德国村庄更新、荷兰农地整理、瑞士和法国的农村改革、美国的乡村小城镇建设;20年纪70年代东亚崛起后,日本开展了造村运动、韩国开展了新村运动等。先行发达国家通过多种措施,使农业现代化得到充分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城乡收入保持在较合理水平,初步解决了城乡二元不平衡的趋势。

 

但反观全球,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尤其是拉美地区片面的发展工业和城市,导致农业农村陷入困境,经济、社会陷入动荡、徘徊,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联合国在结束以“减贫”为核心的千年发展目标后,2016年再次将“消除贫困”作为2030年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首要任务。城乡不平衡,尤其是欠发达国家乡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是人类社会的最大挑战之一。

 

党的领导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明确把消除贫困、改造落后作为重大革命对象和奋斗目标,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开发之路。在早期革命斗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展开了土地改革、教育、医疗和最低社会保障与救助等,呈现出当代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随即展开了大范围系统性社会改造,包括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基础工业化建设等,目的还是消除贫困,改变落后状态。改革开放后,中国实施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创造性提出“先富带后富”的思想,首次提出“小康社会”这一概念。自此,中国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确立,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和“三农”问题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指出“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还指出“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等等。随着一系列惠农强农和脱贫政策推出,“三农”投入力度加大,城乡统筹有序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逐步形成,中国乡村面貌发生巨大改变。截止2019年末,农村公路里程达420.05万公里,较上年末增加16.08万公里;全国98%行政村通4G,98%贫困村通宽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进一步缩小,2019年为2.64,比2009年缩小0.66。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累计减少9348万人;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52个;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创造了世界脱贫史的奇迹。

 

华润希望小镇是企业综合开发式扶贫的良好探索。作为我们党亲自创办的企业,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造福是华润的本分和职责。从2008年以来,华润捐资超过9.6亿元,在全国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建成10座希望小镇,在建和规划2座,参与广昌、海原2个县定点扶贫,直接受益农民总计3036户、11463人,辐射带动小镇周边10万余人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我们党聚焦三农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事例。十二年十二镇,华润在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一是要听从统一指挥,按照国家乡村建设的整体部署,有序推进。2004年至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7年聚焦“三农”,脱贫攻坚时期更是明确了详细的考核目标。作为持续性开发工程,华润希望小镇在不同阶段,按照政策的侧重点,及时优化调整,保证与中央步调统一,切实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二是要立足乡村实际,尊重百姓意愿,根据当地的区位和条件,针对性开发。从百色到海原小镇,挖掘培育了特色种养业和剪纸回绣手工业;在井冈山小镇,根据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引入了酒店、民宿等服务业;在红安小镇,不仅引入共享希望农庄、米兰花酒店,还开发了非遗一条街,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出“乡村田园综合体”,希望小镇再次得到优化提升。三是尊重城乡发展规律,科学规划,讲求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希望小镇不仅注重产业兴旺,还创造性提出“环境改造、产业帮扶、组织重构、精神重塑”综合开发思路,使所在区域得到全面提升,趟出了综合开发式扶贫的新路子。

 

|中国乡村建设之未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准确把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义。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仍比较突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总的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的要求就是20个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央明确,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在内的六大建设内容,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在目标任务方面,中央按照三个时间节点做出了安排,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脱贫攻坚胜利完成,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由此看来,推动和实现乡村振兴,更具长期性和复杂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针对如何把握社会利益分配这个全球性难题的再次思考和行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执政阶段力图在国家现代化道路上,巩固“初心”“使命”的先行实践,也成为我们党能否领导中国最终实现现代化的新挑战。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年底,我国将胜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解决中国几千年以来没有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这是历史性的,也是中国对世界减贫事业的重要贡献。绝对贫困的解决,意味着相对贫困的开始,贫困依然是困扰中国共产党实现百年目标的重要问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将是今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和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从脱贫扶贫到乡村振兴,由“扶”转“振”,二者虽然在实施时间、对象和贫困瞄准上有所不同,但其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指向实现共同富裕。全面脱贫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的底线要求和硬任务,解决了绝对农村贫困问题,弥补了乡村振兴的最突出短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乡村振兴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对全面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提升,有利激发农民增收致富内生动力,形成稳定减贫的长效机制。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设置好两者的衔接过渡期,建立有效的工作体系、政策措施和评价机制,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顺利完成脱贫任务以及巩固好脱贫成果有了新的压力。

 

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央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需要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解决好落地问题。从实现路径来看,对乡村振兴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即“致富”和“保底”。“致富”就是通过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农村外观面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以市场为主导。“保底”就是强调乡村振兴的重点必须是为占农民绝大多数的相对弱势的群体,提供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保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稳健的推进保障,由政府来主导。乡村振兴无论是要实现“致富”还是“保底”的目标,都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要发挥政府的指导性作用、防止市场失灵等,社会化力量和市场化力量也要积极参与,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就是其中一股重要力量。对中央企业,在脱贫攻坚阶段,更多是对贫困地区进行无偿帮扶,各方面投入比较大,经济效益不充分;在乡村振兴阶段,企业就需要转变思维,从“短时战役”转为“长线作战”,考虑引入市场化机制,从市场决策出发,评估投入产出比,将乡村优势产业、特色产品等资源要素纳入到企业产业链,着力打造乡村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不仅推动乡村发展,也为企业自身创造经济收益,实现更可持续的“多赢”局面。

 

认识乡村振兴对构建内循环为主新格局的重要性。近段时间,构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起了广泛关注。构建“双循环”是中央根据国内外最新形势,做出的重要研判和重大部署,事关我国经济大循环的调整和优化,涵盖生产体系、分配体系、要素资源、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适应和完善。从需求端来看,打通国内大循环,构建强大的内需体系,在于提高居民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资产性收入等;在于有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消费无后顾之忧;在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持续降低消费品价格,让百姓有能力消费、敢于消费、消费的起。从乡村来看,目前,农民种养殖和务工收入相对偏低;农村土地、宅基地等财产性收益限制较多;城乡要素资源流动存在一些障碍;农村在社保标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由此导致我国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无法启动,也影响到供给侧的配置效率和社会资本下乡的投资意愿。可以说,乡村成了我国扩大内需体系的薄弱环节,也是未来巨大的机会所在。把乡村经济、三农工作置于国内大循环中考虑,两者不谋而合,通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高农民农业收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和商业体系建设,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有效形成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价值所在。

 

|华润希望小镇之升级

 

对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设想和要求,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华润希望小镇还有不小差距:投入以我为主,缺乏对社会资金的引入;产业有一定效益,但规模无法满足更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一批人脱贫甚至致富,但影响力和带动力的范围有限;探索出较成熟的扶贫机制和经验,但对未来落实好乡村振兴要求还缺乏明晰的战略;同时,现有城乡体制约束性因素对希望小镇进一步发展和升级也有一定的限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收官、制定“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时期,疫情的影响还在发酵,国内外经济社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乡村振兴将迎来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希望华润希望小镇能够在这个时点上,对过去的经验和做法作一次深刻的检讨,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十四五”时期甚至是更长时期,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第二个节点2035年保持一致,做个长远谋划,在理念、价值、平台上进行升级,打造华润希望小镇2.0版。

 

理念升级,从共享到共生。在脱贫攻坚阶段,华润希望小镇通过多种举措,更多是在所在地区“分享”成果,是政治任务下的公益行为;在乡村振兴阶段,就需要优化理念,更多从市场角度考虑,从“分享”发展成果,转变为创造“共生”价值。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高、范围广、投入大、持续时间长,华润希望小镇必须适配这一特点,在抱有公益之心的同时,通过市场行为获得更大的发展。基于互利共生,秉持综合性开发的思路,把区域优势的资源要素嵌入到华润产业链价值链中,比如建立养老小镇、中药材小镇、特色种养殖基地、秸秆发电基地等。通过持续的商业盈利、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打通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让乡村的价值能够真正体现,同时对华润的市场拓展、产业转型起到支撑,实现政府、居民和企业的共生共发展。

 

价值升级,提高小镇能级。比照国家对特色小镇的定义,区别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立足一定资源禀赋或产业基础,在差异定位和领域细分中构建小镇大产业,形成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新型空间,如苏州高新区苏绣小镇,以发展苏绣产业为核心,实现入住企业120家左右,吸纳就业近1万人,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华润希望小镇与特色小镇在框架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与领先的特色小镇相比,在拉动就业、增加收入、标准化和规模化、以及品质和品牌方面还有不少差距。面向乡村振兴,打造华润希望小镇2.0版,首先,需要参考特色小镇的经验和做法,尤其是借鉴特色小镇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思路,立足产业优势,提高产业的规模和市场影响力,改善和提高华润希望小镇的体量和能级。其次,振兴乡村不能只谈乡村经济。除了提高产业能级,华润希望小镇2.0版,也要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补齐所在区域在生态、乡风、治理方面的短板和不足。乡村人才的流失、生态环境和卫生条件的脆弱、部分地区乡村文化的凋敝等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华润希望小镇2.0版,应该在这些领域持续投入资源,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协调发展。最后,华润希望小镇能够成为脱贫攻坚的典型,2.0版也要成为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者。目前影响我国乡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政投入制度和金融政策等。2.0版希望小镇,也要大胆尝试,积极申请政策,创新发展空间,为国家破除这些难题、探索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进行实践性摸索、提出政策性建议。

 

平台升级,开门办小镇。经过不断实践,华润希望小镇,逐渐形成由华润集团主导,华润慈善基金会统筹,多个利润中心参与,同时引入外部支撑资源的开发模式。未来,华润希望小镇2.0版,要想发挥更大的能级价值,需要具有更广阔的平台思维,“开门办小镇”,搭建好资金、产业、品牌等舞台,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来唱戏。发展平台经济,不仅符合当前我国乡村的现状特点,也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新商业模式,如物流小镇、电商村、直播基地等。资金上,可借鉴产业基金的运作模式,除了华润集团和华润慈善基金会的投入,这部分可作为启动或者种子资金,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引导更多社会资金的持续投入,以解决乡村振兴所需的巨大资金来源。产业上,单乡村产业就包括了现代特色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农村传统的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建筑业、环保产业、文化产业等9大类,未来城市产业向乡村的转移以及新经济业态的涌现,更加丰富。华润集团虽然有众多产业,但乡村地域分布广、资源要素差异大、产业类型多样,华润不一定都能很好匹配,所以需要合作机制,与其他企业合作,激发当地百姓的创业激情,最大化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把乡村价值真正激发激活。

 

“在一个14亿的人口大国,实施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

 

对华润集团、华润希望小镇而言,也需要瞄准大目标,制定有效的策略,一步一个脚印,把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下好。展望未来,如果华润希望小镇能够在理念、价值和平台上完成升级,到2035年左右,在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华润迎来百年诞辰之际,在全国形成约30座希望小镇,成为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发展的典范,那将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也是华润集团、华润人对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新的更大的贡献。让我们共同为这个美好的愿望努力!

 

(本文摘录自王祥明董事长在华润集团乡村振兴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浏览0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