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牢记历史 求索未来
向 明
华润纺织总经理

 

华润纺织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纺织品贸易。华润纺织从贸易起家,发展实业,到近几年不断调整收缩,几经沉浮,见证了中国纺织行业跌宕起伏的历史。

 

贸易转实业(90年代末-2006年)

 

华润纺织投资棉纺企业的初衷是更好地为贸易服务。80年代后期中国外贸政策放开后,华润贸易业务面临较大的危机,内地棉纺企业拥有了外贸权后,不再需要通过华润外贸出口产品。华润纺织贸易业务模式岌岌可危,开始在内地与地方纺织国企进行“合资”,如济南华丰、石家庄二棉等,最大限度保障纺织的贸易业务。

 

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前期“小合资”的基础上,华润轻纺(华润纺织前身)兼并重组了滨州二棉、聊城棉纺、临清棉纺、聊城棉纺、四川锦华,投资新建烟台锦纶等企业,并进入了服装加工业。棉纺企业贡献了主要的营业额和利润,是当时纺织的主要业务。

 

在贸易转实业的过程中,为了加强管控,纺织探索创新“三个中心”管控模式:设立了生产中心、分销中心和管理中心,对生产、采购、销售进行集中管控。由于棉纺企业分散,企业设备差异大,产品定位不统一,导致生产管控难度很大;棉纺企业“非标”产品种类多,统一销售存在困难,三个中心也没很好解决统一管控问题。

>2004年10月,滨州华润新生产线奠基

 

整合再探索(2006-2009)

 

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指定华润集团重组华源集团。华源纺织板块企业被划归到华润纺织旗下进行重组。华源纺织板块业务庞杂,包括棉纺、毛纺、家纺、化纤、印染、品牌、饰品等多中业务单元,华润纺织投入大量精力对企业进行重新梳理调整,但由于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次重组效果差强人意。

 

回过头来反思企业发展和管理的历程,我们过去在收购企业上,注重快速从贸易转型、快速进入纺织实业,忽视了员工素质和结构。90年代后期,民营棉纺企业发展迅速,运营机制较国企灵活,竞争力也越来越强,而纺织的下属棉纺企业大多为老国企改制,员工思想上仍保留了许多老国企“痕迹”,由于年龄结构老化和用工成本上升,制约了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对比国内纺织行业其他企业,我们会发现,像华茂、无锡一棉等企业,它们的棉纺企业地域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也比较好管理;而我们的棉纺企业在山东、河北、陕西、四川、江苏、安徽等地,分散的布局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很难保持持续赢利。

 

寻找新出路(2009-2014)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的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也给中国的纺织业造成了重大影响,整个行业的变化犹如过山车,在中国产业升级、行业竞争加剧以及自身因素的叠加下,2009年开始华润纺织进入了艰难的调整期。华润纺织以优化业务结构、人员结构和资产为重点,先后转让、退出经营亏损差的纺织、印染、家纺、丝绸、服装、贸易等企业,企业由50多家压减到17家,人员由近30000人精简到12000余人。

 

在退出亏损的企业和继续寻找发展方向的过程中,过去兼并重组遗留的人员、生产效率、政策合规性等问题凸显,各类问题矛盾交织,几次退出无果也严重影响和打击了员工士气,员工普遍信心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华润纺织到底该走向何方?

 

在“微笑曲线”两端,我们开始寻求突破口。我们一直围绕现有的棉纺、锦纶、服饰品牌三大业务进行转型。在棉纺业务上,我们探索过向上游棉花种植、棉花种子业务进行拓展,也进行了在新疆及东南亚建厂借助优惠政策发展的可行性研究;在锦纶业务上,借助锦纶品牌和市场优势向产业链上游发展10万吨聚合切片项目,也曾与世界上最大的化工集团BASF就合资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进行了二年谈判;在服饰品牌方面,探讨过收购品牌公司做大品牌业务和扩大代理品牌业务。由于受制造业产能过剩以及电商冲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以上的尝试都没有成功;近年着力发展的工装业务虽有增长,但规模很小,行业盈利能力弱,不能引领纺织整体转型。

 

在经过多个方向尝试之后,我们的探索陷入了无路可走的尴尬境地。

 

跨界再转型(2015-至今)

 

纺织究竟何去何从,是坐以待毙还是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如果不自我革命,那就是死路一条。几十年的转型发展,我们都坚持以纺织产业为依靠,寻求突破口,但实践证明我们难以在中国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下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跳出现有的框架,重新寻找出路。

 

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中,过度强调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发展质量,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围城等问题日渐突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

 

2015年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经济发展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矛盾突出,环保产业仍将长期处于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我国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华润集团多元化的业务也给我们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环保产业属于华润未覆盖的新兴行业,华润良好的企业信誉、资本优势和协同发展效应,为我们转型环保水务行业奠定了良好的内部基础。

 

经过多方调研考察,我们认为环保市场目前仍是一片蓝海,市场尚无一个龙头企业,我们仍然拥有很大的发展机遇。经过长期调研和准备,转型得到集团的大力支持,2017年成立了华润环保水务有限公司,开始转型环保水务,经过1年多的探索,确立了立足山东、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以工业废水处理、污泥处置、污水处理为核心业务,初步在山东和广东部分区域开展污水、污泥业务,培育和提升自身能力,真正实现企业转型。

 

一点感想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四十年,也是见证纺织行业发展变化的四十年。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行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就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内地的纺织企业也在迅速调整,产业不断向中国的产棉区新疆以及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巴基斯坦、印尼、菲律宾等国转移。从产业升级角度看,这也是推动中国迈向高附加值、高端制造业的一个缩影。

 

在迈向新征程的道路上,充满机遇、更多的是挑战,或许等待我们的是一个个艰难险阻,但我们充满了信心。我相信在全体纺织人不懈努力下,必将换来转型发展的成功。

浏览0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