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不易的“甜水”
宁夏海原县地处“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是集革命老区、干旱山区、回族聚居地为一体的贫困县,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2012年底,国务院扶贫办、国资委新增海原为华润集团定点扶贫县,华润在曹洼乡投资3.85亿元建设草畜一体化项目基地,其中1.2亿元用于采购西门塔尔基础母牛赊销给农户,形成“牛生牛”的良性循环,即后来享誉宁夏的“基础母牛银行”扶贫模式。
2016年1月,华润选定关桥乡关桥村建设海原希望小镇。同年11月6日,项目组执行组长廖志恒到达海原,王嘉、夏晓旭、肖垚随后抵达。2017年3月,熊志华、步青乐、赵键、王军亮也加入团队。海原希望小镇在所有希望小镇中“收入最低、海拔最高、环境最苦、文化最复杂”,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廖志恒和他的同事们刚到海原就面临着三大生活难题:
首先是苦寒。海原10月份就要穿棉袄,11月份就进入冻土期,所有建设工程不得不停工。因为极度缺水,项目组驻地房间内没有卫生间,如厕需要跑到大楼外面的公共旱厕。冬天的夜晚非常寒冷,简易旱厕四处漏风,脚底下到处结冰,这样的恶劣环境让大家不禁感慨:“上厕所也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气”。
其次是干旱。因为极度缺水,大家平时没法洗澡,白天在工地弄一身泥土,晚上回宿舍只能打一盆水简单擦洗,一周去县城洗一次澡是最幸福的事情。廖志恒说:“周末8个人去酒店开一个房间,排着班轮流洗。夏天就在院子里搭个小帐篷,买一台手压式洗澡器解决。”
第三是饮食。希望小镇范围内几乎全是回族,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与内地大不相同,一碗清汤面就着两颗蒜做配菜就是一顿正餐,能吃一顿米饭配土豆就很不容易了。为了与老百姓交心,大家只能硬着头皮和老乡们一起喝碱水、吃面条。有时为了改善生活,大家要开车跑到县城才能见点荤腥。
老百姓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水”。关桥村缺水,很多人喝的还是地表碱水,他们将自来水称为“甜水”,一年能喝上“甜水”的日子屈指可数。在华润集团的支持下,项目组决定从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帮助大家解决饮用水问题。经过2016年整个冬天的深入调查,项目组统计出关桥村从县城的拉水量和拉水间隙,发现 1立方米的水足可以满足一个人一个月的日常所需,如果在关桥原有1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上新建一个500立方米的蓄水池,既可以满足小镇范围内村民的日常用水,又可以兼顾拉水周期。
新蓄水池很快建好,帮助村民解决吃水问题以后,项目组与村民关系日益融洽,彼此信任。村里的水龙头不再是摆设,自来水如清泉汩汩流淌。
“海原要把标杆树”
海原希望小镇的环境改造进入实质性阶段,新的困难接踵而至。回族同胞特别团结,而且只相信看得见、摸得到的实惠,没有人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项目组需要找到一户村民做样板房,好不容易说服了村民田进成,结果他在签订协议、交付定金后,迫于其他村民的压力,第二天就反悔了。项目组只能重新开始动员,终于说服村民田彦海配合工作,结果所有村民都骂他是“叛徒”。好在这一次,田彦海在项目组的支持和鼓励下终于顶住了压力。
2017年6月18日,伴着挖掘机和装载机的轰鸣声,海原希望小镇正式开工。整个项目红线范围占地43公顷,共有223处院落,涉及343户、1178人。考虑到海原在1920年发生过8.5级大地震,因此项目组按照8级抗震标准来规划修建民居,村民最初很不理解,觉得华润建的房子造价太高。在建造过程中,隔三差五就有村民来田彦海家参观样板间建设过程,项目组同事像售楼员一样详细介绍房屋结构和布局。
9月11日上午,新建民居样板间正式交付,村里一位专业匠人感慨道:“我盖了几十年的房,还没有见过谁家像华润这样挖这么深的地基,砌这么厚的墙,用这么粗的钢筋,抹这么好的水泥。”样板间交付以后,村民排队要求建房,一下就签了64份协议。一位冯大爷坦诚相告:“刚开始的时候我确实以为你们是来骗钱的,现在不这么想了。你们跟着党走,搞扶贫,我们当然要支持。”
困难无其数,但项目组成员始终乐观向上。2017年情人节到来之前,王嘉与夏晓旭自创自演了一首希望小镇版《一人我饮酒醉》:
一人我饮酒醉 / 雪花天涯暖我胃
情人节里没人陪 / 关桥村里我暗洒泪
海原它条件苦 / 遍地它都是土
我离家背井来帮扶 / 就不能怕辛苦
工程要建的牢 / 成本得控制好
我挠头抓脑 / 左思右想只怪经验少
看金寨学井冈 / 好经验要分享
金寨小镇那叫棒 / 井冈今年我最期望
海原建设何人陪 / 集团政府来相随
辛辛苦苦也不为谁 / 机会难得有一回
建小镇斗苍天 / 产业种植来赚钱
辛勤劳作田地间 / 只为来日的丰收年
入户我挺忧伤 / 百姓他泪两行
他盼星盼月终于盼到 / 咱华润来帮忙
规划他真给力 / 谁看都没脾气
咱海原兄弟 / 誓死也要把蓝图落地
两根金条起步难 / 现在华润发展棒
80春秋蓬勃兴旺 / 世界500强进前百
蓝总的白发那叫酷 / 魏总工作很严肃
还有濮总全力相助 / 我海原要把标杆树
红军事很震撼 / 革命品质成习惯
要把精神代代传 / 这选择我无遗憾
海原他缺的是水 / 工作别全靠嘴
只要小镇建的美 / 咱哪怕跑断了腿
环境我要改造 / 产业帮扶要可靠
精神组织都要重造 / 我为小镇骄傲
北风起心似归 / 漫天黄沙他把我吹
谁都想有家人陪 / 但小镇未成咱誓不回
这首歌感情真挚,朗朗上口,不仅在华润内部广为传唱,在海原当地也很有影响。
春节过后,希望小镇迎来大面积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党群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广场、产业帮扶中心,完成新建民居71栋,集中安置房屋新建20栋,改造民居20栋,新建沿街商铺191跨,种植各类树木2000棵,村内小学幼儿园均重新整修装饰后焕然一新。廖志恒依然觉得压力很大:“因为严重缺水,我们很多景观都难以做出效果,水厕建好以后也很难使用,以后物业维护会有很多困难。”
严重缺水不仅影响希望小镇的环境改造效果,也让产业帮扶困难重重。回族是擅长经商的民族,回商在悠久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商帮文化。关桥村的回族百姓也喜欢经商,从海原到同心的主干道从村头路过,村民沿街经营着洗车店、摩托车维修店、五金店、蔬菜摊、餐厅等商铺。不过,从海原到银川的高速通车之后,此地交通优势不再,生意不如从前,有些商铺已经破败。考虑到恢复回商文化,项目组规划在原址新建16栋商铺,一楼经商,二楼居住,单栋建设面积256平方米,建成后交给政府统一分配。
只有把产业做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希望小镇才更有意义。
屹立不倒的希望之树
“从天府之国的西南来到大漠孤烟的塞北,这一年,塞北特有的一切充实了我的生活:有湛蓝的天空、有鲜红的花朵、有屹立的希望之树、有茫茫的白雪,当然,还有滚滚的沙尘。”
这是廖志恒回味海原希望小镇生活的一段文字,充满浪漫主义情怀。低矮残破的土墙,崎岖不平的土路,还有漫天的黄沙,这才是关桥村的寻常景象。红花和绿树并不常见,村民比任何人都渴望水源和绿色。项目组同事们清楚记得,给冯老汉家拆房子的时候,他犹豫片刻请求道:“能不能帮我留下院子里的这棵树。”对于村民来说,每一株花草树木都弥足珍贵。大家遵从老人的心愿,小心翼翼将这棵树临时移栽到山坡上。
其实,历史上的关桥并非今天的模样,有满山绿树,有溪水流淌。村民田彦成念过大学,在浙江当过记者,见多识广,是关桥村最有文化的人,对当地历史文化有很深的研究。据他介绍,“以前这里都是绿水青山,山上有泉眼,河水还是甜的。到1958年还有水田,村民种植小麦、胡麻、粟等,而且当地盛产韭菜,远还销到海原、同心等地。但自从1983年实行包产到户之后,老百姓把山上的树砍掉种粮食,违背自然规律,环境遭到破坏,村民生活条件越来越恶劣。
香水梨是当地特色农作物,最初项目组计划建设马铃薯种薯脱毒繁育体系基地,但县政府更建议发展香水梨产业。廖志恒说:“我们尊重县里的建议,香水梨在关桥确实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但香水梨必须要冻黑之后才好吃,不利于存放,外观、口感、销量都不是很好。”不过,项目组正在推进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一家香水梨果汁加工厂,以润农合作社的方式来运营。因为当地香水梨产量很大,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希望小镇居民致富,还能辐射周边村民。
为了支持海原香水梨产业带的发展,帮助村民提高收入水平,华润集团以及各利润中心也给予了大力支持,“2017华润?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赛”筹集的全部慈善款项都捐赠给了海原希望小镇,用于购买侧柏和香水梨树苗。
曾经的绿水青山令人向往,红色精神更值得传承。海原曾是一片红色土地。1936年11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彭德怀、朱德、贺龙等在关桥堡清真寺举行重要军事会议,研究部署“海打战役”“关桥堡伏敌计划”。据村民介绍,当年很多红军战士牺牲后,村民帮着掩埋遗体。关桥堡清真寺在1958年“破四旧”时被彻底毁坏,只剩下100米处还有一口“红军井”,村民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以红色革命精神激励后人。廖志恒将这项工作与精神重塑结合起来,他说:“乡贤不一定是一个具象的人,红军井是一种精神象征,一个骄傲,远胜过一位乡贤。”
小镇建设如期推进,村民也越来越把项目组同事当成自家人。丰收季节到来时,村民给项目组送枣、送梨、送苹果,一筐一筐地送,“我们这里的水果基本没断过”。古尔邦节在回族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样,盛大而隆重。过节期间,村民也会邀请项目组同事到自家品尝回菜,光是干果、水果都有十几盘,还有馍和碗肉,非常丰富。廖志恒开玩笑说:“后来我们都不敢去了,人家太热情了。”
当然,在希望小镇建设过程中,困难始终存在,需要每个人勇敢面对,廖志恒说:“困难千头万绪,但我们愿意挑战,这本身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只要你解决了困难,就会觉得非常快乐,毛主席说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总有挫败、郁闷的时候,廖志恒就会想起那棵“屹立的希望之树”。从希望小镇到海原县城的公路旁有一座小山坡,山顶有一棵树,独自屹立。树干龟裂,枝叶稀疏,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从大跃进的灭顶之灾中侥幸存活,60年来独自对抗风沙与霜雪。廖志恒经常去看这棵树,就像看望一位默默无闻的老朋友,“从她身上汲取生命的力量,感受她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在漫天的黄沙中,她独自散发出震撼人心的希望之光。”
冬天的海原满目荒芜,唯独这棵树充满生命的力量。廖志恒目光坚定地说:“只要这棵树能活,我们就能活。树就是希望,海原华润希望小镇就是海原的希望,西北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