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山水田园间 寻找新的诗意与乡愁
作者:
  

 

2020年8月20日,在红安华润希望小镇竣工落成仪式上,龚恺教授颇有些百感交集,此时距离他画下第一张规划图仅过去两年半时间,崭新的一切就已覆盖掉了张家湾村废弛破败的原貌。感慨万千的还有小镇项目组组长曹健鹏,几乎与东南大学设计团队入户调研同期,他和副组长童烽两人作为项目组先遣队正式入驻张家湾村。他还记得,如今开阔敞亮的门首塘从前只是一个容纳周边民居厕所污水的浑浊水洼,四周环绕着挨挨挤挤的土胚房;门首塘后面的一排老屋勉力支撑、摇摇欲坠,屋前的土路一下雨就泥泞难行,如今这儿已被改造为非遗文化街,向游客骄傲地展示着红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雨后一片泥泞的老街

 

从武汉出发,沿沪蓉高速出黄陂,不到一个小时就能进入红安境内。2017年4月,华润最终把第十座希望小镇的选址定于红安县七里坪镇张家湾村。这年5月,刚刚结束贵州剑河华润希望小镇项目规划的龚恺教授接到了红安华润希望小镇的“邀约”,半年后,他带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一支年轻的师生团队进入张家湾村开展入户调研。

 

  

>如今焕然一新的非遗文化街向游客骄傲地展示着红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希望小镇的规划建设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社会地理环境,在做好成本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村落的生态原貌,让新建民居、设施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共存,这需要规划设计单位对希望小镇红线范围内的人数、户数、建筑风格、民风民俗进行深度入户调查。

 

龚恺教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每户调研后不仅要记录详尽的房屋测绘数据,还要用画图来了解生活,给每一栋房子讲出一个故事。于是,他听到了同学们带来的五花八门的见闻。家中有高龄老人的村民家里停放着两具棺材,家人依旧生活起居如常;在一张房屋俯视图上画着大大小小的圆圈,每一个圈代表一个盛具,意味着一处漏雨点;有的两户人家共享一堵墙,中国乡村少见的“共墙”现象在这儿却很普遍,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为后期规划设计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村子的人文地理,龚恺教授甚至找来了《张家湾阴阳二宅图》,研究起当初村落的布局。

 

  

 

  

 

从旧图上可以看出,占据了全村最重要位置的门首塘——又被称为“当家塘”——原本和倒水河以涵洞相通,涨水时水可蓄入池塘,传统风水学上取“水聚明堂为吉”之意。但随着历史变迁,很多村民为了出行方便,把房子盖在门首塘附近,导致门首塘越缩越小。东大团队和项目组用这张图说服村民,拆掉密匝匝环绕水塘的老房子,将门首塘清淤扩建。此外还凭借此图保留下四条巷子,维持了村庄原本的肌理,为村落保留了一点古风古意。

 

在设计团队提出的第八版方案中,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规划设计理念——“依山水,兴文体,聚门首,展长胜”最终成型。“三字经”体现了小镇的自然地理风貌,也凝聚了所有人对它的期待。除了环境和硬件设施上的升级改造,华润也在对这里的精神面貌进行重塑。打造“文体小镇”是华润为小镇寻找的特色,从前这里连一个篮球场也没有,如今小镇不仅拥有3公里景观慢跑步道,还有占地3000平米的文体广场供村民休闲、锻炼。门首塘前的广场,连河对岸的村民也会时常过来,纳凉,听戏,看露天电影,跳广场舞,地摊经济也随之兴起,久违的热闹和人气又重新回到了这里。非遗文化街上的建筑保留了本地民居飞檐斗拱的特色,房屋虽然采用了钢架结构,但外墙仍用拆老房子得到的材料砌成,远远看去,高矮错落,古意盎然,皮影戏、荡腔锣鼓、红安大布、红安绣活、小吊酒等非遗项目的帷幔迎风舞动,平添雅趣。

 

  

>小镇整齐的联排新民居和宽敞的柏油马路

 

 红安是著名的将军县,也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当年这里流传的歌谣唱到“最后一碗饭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缝军装”。当年红安人民用来为红军缝制军衣和被单的大布已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织了四十多年大布的非遗传承人黄珍兰曾代表湖北省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活动区”展示过这项拥有72道生产工序的复杂技艺。她把店铺开在了小镇对面的长胜街里,四年前,外出务工的小儿子回来跟着黄珍兰学起了织布。如今,儿子在小镇经营起红安大布非遗馆,小镇创造的就业机会和美好的生活图景把他留在了家人身边。

 

  

>小镇列宁幼儿园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兴旺了乡村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因此除了发展传统手工业,红安希望小镇还以希望农庄和米兰花酒店为龙头,把共享农业、非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要素进行综合配置,实现一二三产融合,达成了“田园综合体”这个小镇发展的新目标。

 

从百色的小番茄和避雨葡萄种植、西柏坡的蛋鸡养殖、古田的海鲜菇和竹器加工厂到金寨的猕猴桃种植,华润对前几个希望小镇的产业帮扶主要聚焦在特色种养业。但单靠发展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会受投资回报期长、气候影响大等因素制约,不足以支撑小镇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在近些年兴起的乡村旅游热潮中,小镇的产业帮扶找到了新支点。钱穆在《乡村与城市,需要各自的智慧》中写到,“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重与大自然亲接,他将渐渐恢复他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 不过,现代人在走向乡村时,既要亲近乡村的自然风光,又不愿舍弃城市的便利和现代。于是,乡村酒店这个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兼具酒店的现代化、便利性、标准化和民宿的乡村元素、个性化体验。

 

从第七个希望小镇——井冈山华润希望小镇开始,华润首次尝试在小镇建设米兰花酒店。酒店由华润代为托管,员工全部从当地招聘,经营利润则全部交给当地政府用于民生公益事业和小镇产业发展。通过管理与服务模式输出,辐射带动周边民宿与旅游产业发展;同时承担小镇的物业管理,探索现代新农村管理的新路子,以“酒店+民宿+小镇物业管理”的现代新农村经营管理和产业扶贫新模式,带动革命老区旅游服务业转型升级。

 

参考井冈山米兰花酒店的成功经营和模式,华润在红安希望小镇捐建了全国第二座希望小镇乡村精品酒店,将当地民居建筑风格、民俗文化、红色情怀等元素融于一体,除了提供基础的客房、会议室和餐厅等,还修建了一块“演兵场”,小镇落成后不少其他村的新人选择来这里举办户外婚礼,附近的小学还组织小朋友们扮成小红军的样子,来这儿“操练”。

 

不过,项目组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当外地游客入住米兰花酒店,除了爬爬山,逛逛非遗街,游览附近的红色景点外,小镇还能为他们创造哪些休闲体验方式,让城市人更接近乡村生活的核心?还能结合当地资源挖掘出哪些产业帮扶项目,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上世纪末,美国学者最先提出“体验经济”的概念。体验经济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的值得记忆的活动。在田园乡间,最适合开发为体验项目的莫过于就地取材发展种养业,项目组顺着这条逻辑,产生了打造共享农庄的想法。

 

  

 

于是,红安希望小镇范围内有限的土地资源被分割成小块,在一年租赁期里,客户可以来自己认领的小菜园里亲自体会耕作的乐趣。同时通过对农庄进行“互联网+农业”的数字化改造,在农庄里安装摄像头,客户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客户端,线上实时观测自家小菜园的生长情况。今年小镇还将产业帮扶项目进行整体打包销售,推出红安华润希望小镇荣誉村民认购活动,把小镇一二三产的帮扶项目全部串联起来,所得收益将全部用于反哺当地产业发展,为贫困村民提供公益就业岗位、支持红安小镇物业管理及其他公共事务开支、扶助小镇孤寡老等民政事业。

 

围绕希望农庄和米兰花酒店,小镇的生产要素实现了跨界配置,一二三产被彻底盘活,形成了一个互相依存、环环相扣的闭环。

 

农庄负责人宋加雨记得,刚刚开展农庄种植的时候,每天都会被村民嘲笑。“你们华润就是钱多吧,那么多草,不打除草剂,全部请人除草?” “华润请的这帮人到底会不会种地,花生种子都不用药拌一下就种下去了,那能长几个花生?” ……听到质疑,加雨往往付之一笑,因为内心清楚华润想要什么,这些认购了共享菜园的“地主们”想要什么。希望农庄所有果蔬种植过程中坚持不使用除草剂,选择相对安全的、有机和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生物源类的杀虫剂、杀菌剂。如今大家缺的不是蔬菜,而是健康绿色的蔬菜,加雨“固执”地坚持着这个种植理念。

 

  

 

红安希望小镇已经是宋加雨参与的第三个希望小镇了,学农学出身的她很享受这种双脚踩在土地上的感觉,“农业给人的感觉很踏实,你种下什么,付出了该付出的辛苦,就能收获到什么,”她说。目前希望农庄除了露天种植体验区,还有17个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所种植的果蔬品类遵循“两个极端”原则,要么是当地很“土”的品种,例如红安本土的红花生、红苕、蒲公英、马齿苋等;要么是市面上少见的高端新品种,像樱桃萝卜、手指胡萝卜、QQ黄瓜等。本地的品种种植相对容易一些,而QQ黄瓜、手指胡萝卜这些新品种需要先进行小面积种植试验,再进行大面积推广。如今QQ黄瓜、红秋葵、羊角蜜瓜等新型品类已试种成功,冰菜、人参菜等特菜也在试种中。希望农庄每年都会进行多品类新型特菜种植试验,还计划未来与周边科研院校合作,成立种植试验基地,引进更多新优特品类,让这方小小的土地不断诞育新的希望。

 

在希望农庄入口处还有一间将近400平米的玻璃温室育苗馆,馆内的蔬菜工厂区全部采用LED人工光水培方式,清爽干净无污染,种植的紫苏和罗勒等“时髦”品种鲜格格、水灵灵;“挑中”的鲜蔬还可以就近拿到美食厨房区加工现吃,或者去屋外的土窑烤披萨、烤红薯,体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园艺课堂区陈列着小盆栽和多肉植物,还有各类昆虫标本,是举办亲子活动和小朋友们亲近自然、学习动植物知识的天地;大人们“农活儿”干累了还可以到玻璃温室里的太平洋咖啡“雨林茶吧”喝一杯,体验归园田居的缓慢节奏和轻松惬意。这个仅仅32亩的现代化体验式休闲农庄,实现了种植体验、观光采摘和科普教育、亲子活动的多功能融合。

 

接下来,宋加雨说还要尝试种养殖结合发展,比如羊、兔子、鸭子等,动物粪便可为菜园施肥,同时小朋友还可以体验喂养、捡鸭蛋等活动,增加农场体验服务项目,把小镇的“一产”做出趣味和特色,将传统种植业的增产导向,通过乡村要素跨界整合后,转变为提质导向,提升小镇产业帮扶的成效。目前希望农庄已提供二十多个就业岗位,村民能在家门口就业。“我相信通过希望农庄不断探索、引进新的种植品种、种植技术,在小镇范围内进行推广,会吸引更多的青壮年返乡就业,让小镇不再只有留守儿童和老人。”宋加雨畅想到。

 

像每个典型的“空心村”一样,张家湾的青壮年大多去武汉等周边城市务工,在村头走走遇到的多是老人和孩童。如今,村里盖起了第一座幼儿园,方便适龄孩童就地入园,大中小班的小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空间。沿山路一路走向山顶,会来到小镇新建的福利院,开阔的庭院采光良好,可供停车和晾晒,也成了福利院组织活动和老人们社交的场地。当年参与福利院单体设计的东大建筑学院研二学生应媛如今已开始攻读博士。在小镇落成典礼上,应媛和几位同学也跟着龚恺教授回到了这片熟悉的土地,眼见自己当初画下的图纸变成了现实。应媛如今的研究方向恰是乡村养老,她希望未来还有机会回红安开展后续研究,持续地关注乡村养老发展。

 

  

 

小镇建成了,但围绕乡村振兴的讨论并没有结束。在硬件设施焕然一新、充满新事物和新概念的小镇,关于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村民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如何激发村民的参与感、挖掘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每个参与了小镇建设的人内心都有着美好的创想。作为在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落成的希望小镇,红安总结了过去十二年华润关于脱贫攻坚的经验和思考,也为向“乡村振兴”过渡提供了新的智慧,就像播撒下创新种子的希望农庄,新的收获已在默默孕育。

 

(来源:《华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