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县:立足生态谋发展 聚力攻坚话脱贫
作者:

剑河,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中部,辖11镇1乡1街道办事处301个村,全县面积2176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人,其中,以苗侗为主的少数民族占96%。2004年,剑河县城因国家重点工程三板溪水电站建设迁徙重建,2007年,完成整体搬迁,是贵州省最年轻的移民县城。

 

2014年,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928户79290人,贫困发生率33%。是全省16个深度贫困县和全省不考核GDP的十个县之一。

 

2014年以来,剑河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州委关于脱贫攻坚重要决策部署,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用自身的顽强拼劲、奋发图强、后发赶超,以砥砺奋进的“剑河精神”,锁定2019年实现贫困县退出这个战略目标,开创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生态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剑河县是一个山区县城,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四周都被莽莽群山包围,全县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农田以高山梯田为主,生产条件艰难、生产方式落后,制约着全县农业产业发展。

 

 “以前,我们一家老老少少都指望着这亩地糊口,只有种好地才能有饭吃。”今年73岁的村民邰幺美感慨说道,“小时候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那亩农田。”

 

从剑河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剑河县农田和坝区的面积加起来不到全县总面积的20%,大部分地区海拔在600米以上,不适宜种植传统作物,农作物产量低下,收成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普遍较低。

 

为破解困局,剑河县先后尝试了林下种植杉木、套种辣椒和生姜、金秋梨和橘子等林业产业,“树木生长速度完全跟不上市场需求,种树不是长久之计。”邰幺美说,光靠种植杉木跟不上时代发展节奏,种植水果、蔬菜在市场占有率也较低,致富路上走得缓慢,农民增收幅度太小。直到2014年,剑河县依然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全省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发生率高达33%。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剑河县致力于找准发展方向。2017年,全县认真总结了前期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剑河实情,认真研究结构调整及生态发展问题,先后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到湖南常德、福建古田、河北平泉、黔西南州安龙县等地考察学习,选准了食用菌产业作为“一县一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农村产业革命的主导产业。

 

 “食用菌种植起来比较简单,特别是黑木耳,技术门槛低,对于农村群众来说方便种植,采收也简单,学起来比较快。”剑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夏永忠介绍,2019年剑河县把黑木耳作为农村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主导品种,因其种植技术简单、产量高、方便管理等特点,特别适合当前农村发展需要。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剑河县先后投入7亿元建成了一个年产1.2亿菌棒的食用菌总厂,30余万平方米的恒温智能大棚,1万平方米的深加工厂房,6个种植基地,1个万亩高效山地农业示范基地,4000万包林下仿野生菌棒,产业覆盖至全县13个乡镇。一个产业,让农民变股东、移民变工人、林山变金山,仅此一项,就稳定带动10711个贫困家庭,每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食用菌总厂的效率高、产量高,待遇也很好,周边的群众几乎都到这里工作,在总厂干活,他们都觉得很不错,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有活做、有钱赚,日子就能越来越好。”剑河县食用菌专班工作人员胡光柯说,“食用菌产业带动了很多群众就业,让一些在家想做事,却又找不到事做的贫困户找到了赚钱的路子。”

 

如今,剑河县在每个乡镇建设1个以上食用菌基地,借力于丰富的山林资源,通过流转土地和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带动农村群众积极参与到食用菌产业发展中来,力争通过“一县一业”食用菌产业,直接拉动了2.8万人以上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近年来,剑河县紧紧围绕“生态脱贫·绿色发展”发展理念,按照“五步工作法”和产业发展“八要素”要求,以“户户有发展产业,人人有致富门路”为目标,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主,林下黑木耳、钩藤、小香鸡、猕猴桃、血藤、朝天椒等特色产业同步跟进的“1+3+N”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成效明显,确保贫困群众实现可持续增收脱贫。

 

搬出大山 农民变成市民

 

在以往,剑河的农村路险、坡陡,交通条件、生产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农村群众大多还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望天田、望天水”加上生产条件的落后,让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停滞不前,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以前在村里,出来一次不容易,都是趁着赶集的时候坐船出行,买卖东西都要挑很长的山路,赚几个钱不容易啊。”柳川镇返排村村民欧阳开武感慨道,“日常的生活物品在农村都成了稀缺品,更别说是去卖点农产品赚钱了,又累又苦,还不一定能赚钱。”

 

欧阳开武就是一位生活在山区的朴实农民,他的家乡返排村在没有通公路之前,只能到山脚下的清水江边乘坐客运船出行,后来通过“村村通”公路建设,村里虽然通了公路,但公路盘山而上又盘山而下,道路崎岖而艰险,大多数村民依然选择水路出行。

 

交通不便,不但影响着出行,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过去在山里,种地是我们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但每年种出的粮食刚好够吃。”柳川镇返排村村民欧阳开武说起以前的日子很是感叹,那时种地是农村人解决温饱的唯一方法,要想赚钱只有去大城市打工,城市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都是他最羡慕的事,他说:“搬出大山,是我做梦都在想的事情。”

 

剑河是典型的山陵地区,境内山高、坡陡、平地少,大多数村落都镶嵌在群山之中。近年来,该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六个坚持”“五个体系” 总体要求,不断加强组织领导、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加大投入力度和实施力度,通过四年多驰而不息的努力,累计投入资金10.6多亿元,在县城内建设3个位置优越、家门口就业就学就医全覆盖以及配套设施齐全的花园式易搬新区,将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与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城区居住,实现了4045户17724名边远山区贫困群众搬迁进城,彻底搬出了“穷窝”、拔掉了“穷根”,从根本上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把农村群众搬迁到县城来,既扩大了他们的视野见闻,又增强了他们的生活信心,同时我们还组织技能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剑河县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谢尚勤介绍道。搬迁群众最担心的就是搬迁后的生活问题,为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剑河县还出台了一系列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措施,积极帮助群众解决生活难题。

 

为进一步提高全县搬迁安置点劳动力技能水平,增强转移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提升搬迁群众致富信心,全县根据县内用工需求,以用工企业、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能提供就业岗位的培训学校为主,采取“先培训、后上岗,边培训、边上岗”原则,加强实操实训,并邀请相关技术专家和行业能人,现场指导、言传身教,提升搬迁群众的知识技能水平。

 

同时,以搬迁安置点为单位,全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要求,对搬迁安置点的剩余劳动力,开展农民向市民化转变和城市生活技能培训,向培训学员传授食用菌采摘等基本操作技能,让搬迁户掌握一技之长。

 

“现在,我不仅搬进城里的房子,还在家门口的食用菌基地找到工作,每月有3000元左右工资,日子好过了。”搬迁户欧阳开武笑着说,“剑河县联合食用菌厂把‘扶贫车间’开到了搬迁安置点小区里,我们这些搬迁户在家门口就能一边学习知识技能,一边工作赚钱,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却梦想成真了。”

 

如今,剑河县已基本完善全县4个安置点道路、路灯、综合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设立起了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警务室等公共服务机构。不仅易搬社区便民超市开始营业,体育休闲场地也已投入使用,极大地为搬迁群众提供生活便利,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绿色发展 助推脱贫攻坚

 

立县以来,剑河县就以保持良好的生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原则,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途径,倾力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使绿色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2014年10月,贵州省对剑河县等1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取消GDP考核指标,增加现代高效农业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指标。2015年4月25日,剑河县正式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工作,并将该项工作分解落实到相关单位和全县各个乡镇。

 

“原来,我们这里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生活很是艰难,后来搞生态旅游,村里变漂亮了,路好走了、灯也亮了,就觉得很幸福。”今年73岁的村民邰幺笑着说,“自从村里发展生态旅游后,家乡是越来越漂亮,青山还在、绿水依旧,而生活却变得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剑河以“生态脱贫·绿色发展”为统领,启动全县旅游扶贫规划编制,加大打造重点生态旅游贫困村寨力度,加强与周边知名景区建立合作关系,构建资源互动、产品互卖、利益共享精品旅游线路。同时,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旅游扶贫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旅游+”模式,完成剑河温泉城、江上旅游等项目建设和钩藤、食用菌、小香鸡、仰阿莎动漫产业等产业园(基地)建设,推进旅游与农业、文化、城镇、康养、电商、动漫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此外,剑河县还投入大量资金终于村寨基础设施建设、步道硬化、房屋改造及发展乡村旅馆、农家乐、茶馆等,进一步改善了村寨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吸引游客来增加村民收入。同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进乡村赏美景,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品乡村生态绿色食品,给游客提供休闲舒适的旅游境地等方式,进一步增加贫困地区群众经营性收入,使得一些昔日的贫困村变为而今远近闻名的旅游示范村。

 

近年来,该县以小康“六项行动”为抓手,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工程,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人居条件越来越好,农村群众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同时以“五个全面建成”为抓手,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改善就医条件,提升医护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越来越优质,让农村的卫生健康指数得到提升。

 

2019年,剑河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制定《剑河县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1+3+N”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和各个专项治理子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整改时限,层层分解任务、细化责任、明确到人,确保每项工作任务有人抓、有人管。同时,对扶贫协作有差距、攻坚打法不精准等问题开展排查,明确治理工作专班,制定治理工作方案,整合全县各级各部门和12个战区、176个攻坚队力量,确保治理取得成效。

 

2019年底,剑河县实现了76584名贫困人口脱贫,181个贫困村出列,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降到1.48%以下,群众认可度达90%以上,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贫困村达到出列要求。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剑河人民在前进的征途中,不懈奋斗的精神始终如一,用苦干实干书写着新时代绚丽华章。

 

(来源:黔东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