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见证历史的转折
作者: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

 

路太险了!如同巍峨群山的“毛细血管”一般,无数弯道引着盘山公路奔天际而去。满目苍翠处,亦是万丈深渊。

 

尽管道路曲折,但终将抵达胜利。从安徽金寨县城出发,一路翻山越岭,行至大别山深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苍松翠柏之间,一座四进院落掩映其中。它原是当地盐商周氏老宅,却因另一个名字光耀四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

 

“这里是沙河乡,背后是九峰尖,前方是白沙河。”安徽金寨县沙河乡党委书记熊涛介绍。指挥部门前,白沙河似挟千军万马急流向东,呼啸着将人带回1947年那个波澜壮阔的夏天。就在那个夏天,就是那次逆转,解放战争的全国战局被根本改变,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从此揭开,黎明前最后的黑暗被生生撕开了一道口子,胜利的曙光就快照进来了!

 

激变

 

适逢工作日,指挥部旧址内游人不多。熊涛担当起“讲解员”。在沙河乡工作5年,他将这方英雄土地的光辉历史熟记于心。

 

“这是一封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3A’级密电,接到这封密电9天后,刘邓大军悄悄开始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千里挺进大别山战略行动。”熊涛站在资料展前介绍,密电全文如下:“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3A”级!“甚为困难”!刘邓二人深知,毛泽东甚少如此表达,一定到了最紧急的时刻!

 

长驱直入大别山,注定是一次没有后方、没有根据地的远征,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历史证明,这是一招扭转乾坤的妙棋。只有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解放战争的全国战局才能根本改变!

 

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刚打完鲁西南战役,伤亡较重,亟待休整。况且,从鲁西南到大别山,相距千里,路途艰险。

 

但党中央一声令下,刘邓大军只有两个“二话没说”:一是“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直出大别山”;二是“二话没说,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顾了!”

 

风云激变中,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就此到来。

 

闯过黄泛区,血战汝河,强渡淮河……历时20天,刘邓大军成功挺进大别山。消息传回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

 

兵无常势,何以功成?刘邓大军成功挺进大别山,战术上是偶然,战略上是必然。

 

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战略部署,为了中国革命的全局利益,不惜牺牲自我,成为顾全大局的历史楷模。

 

一百年来,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无惧风雨,纵使前方巨浪滔天,总有掌舵手稳住阵脚、鼓足士气,指明方向、谋划全局。每一次重大转折的实现,背后是领导核心知长远、观全局、察全盘、谋全域,是对领导核心的绝对忠诚、坚决维护,是对领导核心决策的充分执行、彻底落实。

 

新时代的起点,即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中国这艘巨轮,方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逆转

 

在指挥部旧址,有一张照片极为经典。高山铺战役前夕,时年55岁的刘伯承拄着邓小平赠送的拐杖,登上浠水三角山顶察看地形,选择战场。尽管大战将至,但是照片中的刘伯承面露微笑,意气风发。

 

高山铺战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取得的首个重大胜利,对敌态势自此发生重大逆转。

 

1947年10月27日,经过一昼夜激战,战士们像钉子一样把自己“钉”在敌东进的各山头要点阵地,把敌人死死关在清水河峡谷之内。

 

上午9时,总攻的时刻到了!一纵各旅和中原独立旅从三面合围,居高临下,冲入敌战斗队形。十里长谷中,敌人四散逃窜,溃不成军。

 

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12万人,一路遭遇敌人围追堵截,战斗任务极其频繁,到大别山后战斗仍在继续,部队锐减到不足7万人,伤亡严重。刘邓大军的指战员,用鲜血染红了中原大地。

 

为了人民,战斗不息,这是一支用信念和纪律铸成的铁军。“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如是说。

 

刘伯承曾动情地说:“我们所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这也就是二野在大别山战争胜利以及全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

 

大到土地改革、架桥铺路,小到柴米油盐、生老病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期,苏区政府把群众的事情视为自己的事业。换来的是人民群众积极参军拥军,竭尽所有支援革命。最艰苦的岁月里,革命群众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上战场。

 

人民,是逆转奇迹发生之源,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走到今天,走到“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此刻,“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人民、向历史、向未来发出的庄严承诺。

 

接力

 

鲜为人知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本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接力”。

 

刘邓大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而一二九师的前身则是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正是大别山区。

 

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征途中,许多从大别山走出的指战员纷纷说:“到了大别山就等于到了家,就像鱼儿到了水里一样,打起仗来顺手。”

 

与井冈山、太行山、沂蒙山等一样,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铸就的不朽丰碑,在中国人民心目中举足轻重。

 

70余载岁月倏忽而过,接力,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从未间断。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被称作“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在这里,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萌芽、成长、壮大;在这里,五十九位开国将领阔步启程,十万热血儿女为国捐躯。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考察,第一站就来到金寨县。在金寨,总书记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总书记的一席话,80后的杨晓璐记得真切。当时,正是她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为总书记进行讲解。“站上这片土地,你就会感到,历史和当下、祖国和人民紧密贴合在一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杨晓璐在工作日志上写道。

 

这样一片英雄的土地,也曾饱受贫困之苦。作为安徽典型的老区、山区、贫困区,金寨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任务重。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在老区人民“跟党走”的坚定信仰下,打得坚决,赢得漂亮。

 

2020年4月,总书记视察金寨4周年之际,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出公告,宣布金寨等9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金寨脱贫攻坚成果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群众认可度达99.96%,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上个月,金寨县县长汪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面向“十四五”,金寨要致力于建设“五个县”,其中第一个就是要建成“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县”。

 

通过多年探索、不断“接力”,红色基因传承的“金寨模式”已然卓有成效。安徽省金寨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胡遵远介绍:“目前主要包括渗透式传承、注入式传承、展览式传承、课堂式传承、屏幕式传承、熏陶式传承、融合式传承等10余种方式。无论哪一种,都要特别注重对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群体等的培养教育,他们是传承红色基因最为重要的抓手。”

 

“红色是金寨的本色,是我们的根与魂。把红色资源保护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推动红色基因永续传承,这是我们这一代‘接力手’的职责和使命。”汪东坚定地说。

 

这方热土上,“接力”的故事仍在继续。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丁一鸣、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