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养”铺路为银发解忧

日本尽管是“边富边老”,有着60年代就开始设计的从国民年金、医疗保险到介护保险的完备制度,即便如此,也没有人料到人均寿命提高了这么多、生育率下降到那么少。日本金融厅近年的一份报告引起轩然大波。一对老年夫妻,在每个月领取养老金的情况下,如果要活到90岁,个人至少需要储蓄2000万日元(相当于120万人民币)作为生活补贴,否则无法善终。很多人觉得自己一辈子按照要求交养老金,勤勤恳恳,到头来政府却说不够用了。

 

中国社科院的报告指出,到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政府养老金库存已经成为每个关心自己晚年生活的人都在关注的问题。

 

经济学家曹远征2012年在一次论坛中提到:中国未来70年最大风险是什么?除了政府有显性债务以外还有隐性的债务,养老是最大的隐性债务。

  

>到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

 

政府这些年也一直通过社保基金做资本增值、划转国企的股权、财政补贴等等措施,及时谋划做足养老支付这本账。

 

这位充满远虑的经济学家,于当年成为了泰康人寿“幸福有约终身养老计划”的第一位签单客户,这是中国第一个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相结合的综合养老计划。这个计划由泰康人寿的养老年金保险和泰康之家的“入住养老社区确认函”共同组成。其中养老年金产品当时的缴费起点为200万元人民币,加入这一计划的客户在享有保险利益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由泰康之家提供的保证入住养老社区资格,这是与其他养老年金产品最大的不同。保险合同产生的利益可用于未来支付社区每月的房屋租金和居家费用。

  

>华润置地助理总裁、酒店旅游与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张伟

 

金融保险产品与实体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探索正以并不太快的速度追赶中国老年化的步伐。泰康人寿2009年11月获得中国保险行业第一个养老社区投资试点资格,直到2015年首批建成的社区投入使用。除了高额的保费覆盖的人群有限,其配套护理、医疗服务链条的完善也需要时间。在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千亿量级的养老产业规模背后,还有养老社区建设投资大、周期长等隐藏的风险。

 

2019年,总理宣读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全国政协常委、华润集团原董事长傅育宁结合华润大健康业务运营过程中的经验,当年提交了“关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我国养老行业三大痛点的提案”,瞄准“支付能力有限、发展成本高企和专业人才缺乏”这三大痛点问题。

 

其中两个痛点,一个是为了让老年人有钱可付,另一个是为了让老年人付得便宜。

 

其中“民众支付能力有限且支付手段单一”是这么说的:人社部于2016年确定在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但覆盖地域和服务范围相对较窄,多为试点城市的养老模式探索,难以快速复制和推广。民众购买养老服务的支付手段相对单一,目前仍然以自费为主,保险体系不完善导致养老服务购买力不足。因而建议,要完善长期护理险体系建设,建议经过1-2年试点后,应尽早在具备条件的区域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居民支付能力较低,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需要加大财政转移力度。

 

而“物业和人力成本高企,制约养老机构扩张”讲的是:养老机构主要成本为人力成本及物业成本,其中人力成本为刚性支出,主要受到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及开办养老机构人员配置标准的制约,无较大节省空间。近年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商业场地租赁费用显著高于养老机构承受能力,租赁商业场地开办养老护理机构意味着长期亏损,实现盈利存在挑战。

  

>2016年12月,华润置地东北大区成功获取华润集团首个康养地产项目——华润置地·润馨汇项目

 

在2020年的政协提案中又有建议,可以用“扶贫+养老”模式、城市更新契机助推健康养老发展,并适量引入农村建设用地用于养老设施建设,在解决养老难题和主要发展障碍的同时,提振固定资产投资,扩大民生需求,恢复和巩固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现在正处于布局养老产业的黄金时代,但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显然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目前国内的养老机构普遍亏损,投资者还没有找到精准的商业模式。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创办养老机构,解决养老支付难题,成为破局的关键所在。

 

华润置地自从确立了“销售物业+投资物业+X”的商业模式后,养老地产就成为了X中极具潜力的业务。2016年12月,华润置地东北大区成功获取华润集团首个康养地产项目——华润置地·润馨汇项目。这是华润置地推动业务转型,实现资源整合,培育新的价值增长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华润所涉及的行业中,医疗和养老都是长期投入的行业,“医养结合”短期走通的难度很大,而“房养结合”,则有机会把投出去的钱收回来。但要最大程度地解决支付问题,最终还需要走向“金养结合”。

 

华润置地助理总裁、酒店旅游与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张伟曾在置地接下过许多探索性的项目,2017年,康养业务又交到了他的手中。

>华润置地·润馨汇项目俱乐部活动

 

他说:“康养社区的建设虽然走的也是拿地、盖房、销售,再加上运营的路,但和卖房比起来有本质区别,在项目运营没开始的时候,客户不来七次八次是签不了约的。”

 

华润置地康养板块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和尝试,在解决支付问题方面,基本达到了两个初步进展:初步完成康养运营公司股权投资逻辑、投后管理及赋能的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以租金趸交、大额押金会员制为代表轻重并举的快周转、低现金流压力投资商业模式。

 

例如,武汉的融济古田康养中心是代运营模式,物业属政府公共设施,置地收取入住长者押金和租金,对置地资金压力不大;悦年华·颐养中心(武汉石桥)则是中资产模式,由华润置地租用物业进行改造装修并运营,对客户收取的费用相应也会高一点。而今年6月28日开业的华润置地沈阳润馨汇颐养中心则是重资产模式,华润置地拿地、建设、销售、运营,采用大额押金会员制,收押金并收取每个月入住的相关费用,客户享有入住权。

 

大额押金主要是为了防止急性医疗、断供等风险。且押金收入实际是负债,并不能解决养老地产项目持续开发的资金问题。即便是险资,很多行业领先的险企出于对养老社区前景莫测难料的考量,也一直观望不前。因而通过高端客户打开局面,保险产品挂钩养老社区的这种养老新模式备受行业期待。华润置地想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

 

>武汉的融济古田康养中心是代运营模式,物业属政府公共设施,置地收取入住长者押金和租金,对置地资金压力不大

 

>武汉的融济古田康养中心内部硬件环境图

 

>武汉的融济古田康养中心举办的节日活动项目

 

“形象地说,服务就是悉心照料加专业护理;养老地产就是和泥盖房;而金融可以用来买单。保费里的百分之几给到置地,就足够置地运营,置地可以再支付给养老服务,养老服务再支付给医疗服务……引入了金主之后才有了可能协同。”

 

张伟算了一笔账,“险资一张床位卖八份,3000张床位可以卖3000亿保险,收了保费还可以收会员费、服务费,说明从高端切入通过保险收费这个模式可行,但这种模式未来可能存在严重的兑付问题,这就需要险资与提供服务的社会资本合作。同时我们通过保险获得的收益可以更好地支持养老运营的发展。传统理念是养老服务不赚钱,但金融衍生可以反哺养老运营,金融机构就成了养老运营商的天然合伙人。以此为基础合作,养老平台产生的收益远大于养老服务本身运营产生的收益。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我们现有的近万张优质床位与保险嫁接,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提高保单增量,同时获得的收益也将会更好地支持置地养老运营的发展。我们当前也正在和一些金融机构洽谈合作,这是我们短期内希望做到的。”

 

>悦年华·颐养中心(武汉石桥)由华润置地租用物业进行改造装修并运营

 

与此同时,置地康养更愿意依托集团的资源优势,与华润旗下广泛的产业力量紧密互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康养业务优势,推动业务更好地发展。

 

华润置地康养业务会从养老服务入手,张伟认为这是最快的突破口——先把目前已初具规模床位的服务水平打造起来,从养老服务切入到华润置地的强项——服务于养老的地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规模优势就有了为险资解决未来兑付问题的能力,有了与他们谈的空间,也能尽快让中国诞生更具实体服务能力的大型养老机构,从而带动行业上下游完善,降低养老服务成本,惠及更多长者。

 

2021年中国就将有2.1亿老人,生活中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在家里已难以照料,在许多发达国家,机构养老已成为主流。但从更大的方面看,老年人数量超过婴幼儿,这种变局,人类社会是第一次碰到,今天的经验能否应对人口结构剧变的未来犹未可知。

 

眼下,我们仍可乐观一点,网上有留言说,“总吓唬我们独生子女干什么?80、90后的父母才50、60,现在还没到压力山大的时候!该怎么养怎么养呗。将来老了如果有靠谱的养老机构,病了有专业的医疗机构,不唯利是图不过度医疗,床前尽孝不见得要24小时守候才算。”

 

只是,留给靠谱养老机构的上场时间,已经不多了!

 

(本刊  张凡采访撰稿)

 

浏览0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