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列车驶来,你会扳动拉杆吗?

文/吴曼至【集团办公室】

 

 

觉得么,像是《卡桑德拉大桥》里头的感觉,火车正往危险的地方开,车里的人耳边哐哐响——外面有人正把窗户钉死。

 

——柴静《非典阻击战》

 

来,让我们先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五个人被绑在轨道上,一辆电车朝他们驶来,这时你可以扳动轨道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只绑了一个人的轨道上。你会扳动拉杆吗?

 

五个探险者被困山洞,弹尽粮绝之际,有人提出通过抽签决定吃掉一人,牺牲他以帮助余下四人维持生命以待救援。你会加入吗? 

>索菲娅·罗兰饰演的女作家詹妮弗敏锐察觉到了威胁,并告诉了其他乘客

 

一辆跨国列车上出现了一种传染性极强且高度致命的病毒,很多乘客感染,患者暂无治愈的可能且医疗条件无法保证有效隔离。这时,有人提出牺牲一车人的性命,防止病毒扩散。你会同意吗?

 

第一个设定出自伦理学上经典的“电车难题”,第二个设定来自美国法理学家富勒1949年发表在《哈佛法学评论》上的假想公案,而第三个则演化自一部44年前的老电影:《卡桑德拉大桥》。

 

密闭空间、高度致命的传染病、死亡倒计时,让这部拍摄于1976年的经典老电影开了灾难类型片之滥觞,紧张的情节推进和氛围设置、惊险的动作戏、细思恐极的细节和随处可见的隐喻,即便现在看来也毫不过时。实际上,在前几年大热的韩国电影《釜山行》上,就不难看出这部电影的影子。

>韩国电影《釜山行》,讲述单亲爸爸石宇与女儿秀安乘坐KTX高速列车前往釜山,列车上由一位少女身上带来的僵尸病毒开始肆虐且不断扩散,列车于倾刻间陷入灾难的故事。从这部影片里可以看出《卡桑德拉大桥》的影子

 

影片开场毫不拖沓,两名恐怖分子企图炸毁日内瓦国际卫生组织,保安击毙一人,另一个感染了实验室肺鼠疫病毒的恐怖分子逃上了一列欧洲跨国列车。为避免病毒扩散,美国军方让列车改道波兰并通过年久失修的卡桑德拉大桥,制造车毁人亡的事故。

 

影片主要由两大场景构成,一边是上校所在的指挥室,这里源源不断输出着谎言和阴谋;另一边则是高速驶向死亡的列车,这个场景中刻画了灾难来临前精彩的人物群像。索菲亚?罗兰饰演的女作家最先发现列车并未经停巴塞尔,引导乘客发现了病毒扩散、列车改道的秘密。而此时的指挥室内,上校还在计划着“内紧外松,表面上好像没事儿一样”的欺骗策略,安抚乘客列车是驶往位于波兰的诺亚隔离区。然而,当列车暂时停靠时,无数身着白色防护服的持枪士兵把列车团团围住,一拥而上把车窗、车门全部焊死。女作家背靠车窗哭泣,在她身后,士兵高举的电焊喷出凄厉的蓝光,堪称影片最绝望的场景之一。

 

得知列车正宿命般地驶往波兰曾经的纳粹集中营所在地,一位犹太老人崩溃了。聪慧的女作家在老人失神地重复着“卡桑德拉大桥”的绝望神情里,剖开了残酷的真相。去往诺亚的路上必经废弃已久的卡桑德拉大桥,桥下的村民预言桥迟早要塌,早已搬离,那几乎是一条必死之路。

 

大桥的名称暗含隐喻。卡桑德拉是希腊神话中一位被神诅咒的公主,她能准确预言未来发生的事,却永远得不到任何人的信任。无论她怎样大声疾呼,特洛伊人还是毫无觉察地迎进了木马,而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预言应验,看着一座伟大的城市覆灭,无能为力。

>无数身着白色防护服的持枪士兵把列车团团围住,一拥而上把车窗、车门全部焊死。女作家背靠车窗哭泣,在她身后,士兵高举的电焊喷出凄厉的蓝光,堪称影片最绝望的场景之一

 

可是,中途搬运上车的大量纯氧明明加速了病毒的繁殖和自我消耗,病患也开始好转了,为何上校执意不改列车的死亡轨迹?上校最后的一句话揭开了谜底,运上车的氧气原本竟是为了加速坠毁列车的燃烧。原以为被用作救人的氧气其实是杀人灭口的助燃剂,原来这只是一场冰冷的、为了掩盖美国政府秘密研制生化武器的政治阴谋,是一场早就预谋好的谋杀!联想到这是一部拍摄于冷战时期的电影,其讽刺政治毒瘤甚于病毒的用心不可谓不深刻。

 

得知真相的女作家和医生前夫号召乘客们发起自救,与车上的士兵拼死搏斗。曾在集中营失去了妻儿的犹太老人,宁死也不愿回到一生的噩梦之地,他引爆了餐车的气罐,迫使列车前后分离。前列车厢驶入大桥,桥体随即分崩离析,车厢从大桥上坠入河中,仿佛一具掉落的棺材,前一秒还希冀着被拯救的人们惊叫哭喊,葬身火海,这几秒钟成了这部电影最恐怖的画面。被断开的后列车厢在桥头及时刹车,人们四散逃离。

>车厢从大桥上坠入河中,仿佛一具掉落的棺材

 

此时,镜头切回指挥室,完成任务的上校面对女医生的责难,无奈地说:“虽然现在当军人很不光彩,但当了就要当好。”正如女医生所言,他也只是一个“唯唯诺诺,承上启下的人”,可再联想到那些受命封死列车的士兵,他们与执行纳粹屠犹指令的人本质上又有何区别呢?

 

就像凯特?温斯莱特在《朗读者》中扮演的集中营看守,她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恶,仅因她并不参与对犹太人的直接杀戮。每天,她像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去上班,顺从、尽职地完成工作任务,只不过她参与完成的工作是毁灭数百万犹太人的肉身。影片中的上校亦然,即便面对一千多人的生死,他也能毫无波澜地刮胡子、喝咖啡,准确地完成上峰的指令。这正是汉娜?阿伦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描绘的平庸之恶,正是一个个向上校这类秉持着工具理性的盲目服从的人,帮助纳粹屠杀机器实现了高效率、制度化的运转。他们并不具备价值思考的能力,或者说他们有意让思维的惫懒为闪现的道德感开脱,把控制行为的能力让渡给了同一个大脑,希特勒的大脑。可以想见,在庞大的集中营里还有多少自诩无辜的帮凶,在现代性的高效组织管理模式中完成了最后的异化,成为纳粹机械化、标准化的杀人机器上的一枚组件。正所谓你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你而死。

 

最后,抛开影片反美情绪浓厚的阴谋论设定,我更想深入思考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如果没有肮脏的政治阴谋,你会不会牺牲这一车人的性命,挽救大多数人呢?

 

这部影片的英文名称是The Cassandra Crossing。Crossing也有十字路口的意思,又回到了电车难题,回到了康德与边沁关于道德的争论,要不要扳动拉杆?要不要牺牲少数成全多数?我只能建议你别不假思索地做出决定,因为你自己或许就坐在那辆驶往卡桑德拉大桥的列车上。

浏览0 点赞0
  • 杂志封面
  • 杂志目录
  • 上一页
  • ©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 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 京ICP备050456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