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旧岁,最是那一口饺子的滋味

作者/ 张洪君  华润五丰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这是老沈阳有关腊月习俗的顺口溜,如今,“老沈阳”三个字在人们心里已经代表了一种年的味道。

 

我们就从这句话开始来说道说道咱老沈阳春节的习俗吧!这过年是三十除夕夜,但老沈阳人儿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忙道上了,到年三十,连续八天不间断作业。老沈阳人称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记得小时候住过平房,家里有灶坑,这天老爸会专门弄个灶王爷画像和糖果放进灶坑烧了,然后去外面放鞭炮(爸说按习俗是应该放在灶坑里的,但是怕不安全),爸说给灶王爷糖吃,免得他上天和玉帝说咱家坏话,按习俗是应该念叨:“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吉祥。”只是估计现在的沈阳人很少有知晓的了。

 

腊月二十三,离年关已不远。喜庆的氛围也要搭建起来,到处张灯结彩,迎接新春的到来。今年春节前,五丰大米集中开展“新春氛围营造活动”。

 

急匆匆的脚步阻挡不了回家的脚步,看咱沈阳的公交车,你就会发现五丰“每天爱回家”的标语;上了车,你还能听见五丰大米亲切而温馨的提示。过年期间的整个沈阳城,都笼罩在五丰浓浓的年味中,为沈城百姓送上五丰的祝福:心向团圆,千里亦不远。

 

相信很多人都不爱过腊月二十四,因为是扫房日,说白了,就是要对家里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估计现在很少有保持这个习俗的了,有打扫的也是花钱请临时工。腊月二十五做豆腐,相信很多年轻人都已经只会吃不会做了,但这就是老沈阳过年的独有味道。至于“腊月二十六去割肉,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这也真的只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吧,现在很多沈阳人过年肯定是会买肉的,超市里什么都有,开车去超市一圈,回来啥都有了。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发面、蒸馒头,也是里家有老人才会延续的习俗,毕竟现在能出得厅堂的年轻人很多,但入得厨房的相信是少之又少了。

  
  

 

三十除夕夜,是很多人最期待的一天,旧年过年的对联有的人家会亲自来写,包括贴财神(那会儿,腊月里每天都有上门卖财神画的),寓意招财进宝。中国人很讲究兆头,大年夜,全家必须快快乐乐,团团圆圆,有关“死、完了、破了”等不吉利的字,是万不能说的,以免给新的一年带去不好的兆头。饭桌上的菜也是有很多讲究的,数量须是十道菜,意为十全十美等。菜名要寓意吉祥、发财、团圆等,比如要有一道炖鱼,预示年年有余,而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就是饺子。

 

沈阳人初一吃煮饺、初五吃蒸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而且要把一枚硬币包在饺子里(一般我家都会多放几个),这都是对来年财源滚滚的美好期待,谁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则代表这个人来年会发大财。沈阳人过年的饺子能从初一吃到十五,啥时候年过完了,这饺子才能停。

 

除夕夜十二点要准时吃“团圆饭”,团圆饭前,要先为祖先烧纸钱,让祖先这一年在另一个世界可以有足够的钱花。而团圆饭后的 “守夜”,所有房间的灯必须打开,让祖先及逝去的长辈可以通过灯回到家里团圆。

 

这些年,春节在外吃团年饭的家庭越来越多,“年饭”对中国人的意义不言而喻,如何让一家人在外也能吃出浓浓的年味?五丰大米想出了“心向团圆 千里亦不远”活动,以“过年回家,团圆年夜饭”为主题,将五丰大米的高档产品与终端的年夜饭结合,推出形式多样的“团圆饭”套餐组合,借助大年三十的“团圆食刻”,强化国人最重要的一顿饭及背后的情感共鸣。

 

初一初二称为“压岁”,且初一不能出门,初二出门去亲戚长辈家拜年,领取一年的压岁数。初五又称“破五”,意思是说从这天开始过年的各种忌讳就可以破除了,不用理会了,当然还是要吃饺子表示一下。正月十五一般各地都有观花灯或者烟花节,这一天是春节除夕夜以外,对于老沈阳人来说,最热闹的一天,每家门前都会悬挂灯笼,晚上会出来观花灯,人山人海,满街的灯笼,看得你眼花缭乱。现在的八零后应该都经历过那会儿人挤人看花灯的情境,家人之间必须手拉手,一不小心分开了,很容易就被人流挤的找不到对方。从前还没有手机,走散了可不好找。正月十五,老沈阳人另一个必不可少的观赏,就是秧歌,热闹的场景会让人在欢快的气氛中开始新的一年。

 

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年俗里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无论习俗和传统怎样变迁,年,依然是让人最眷恋的味道。

 

浏览0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