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席卷2400万人的“垃圾战争”
 

>上海浦东岸边停泊着运送垃圾的船只

 

这里是上海。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每天,2400万人在黄浦江的汽笛轰鸣中醒来,通过一张由16条地铁线、1400多条公交线路构成的庞大交通网在市辖的16个区内频繁流动。 每天,这座城市的港口要吞吐205.62万吨货物,2座国际机场承载30.65万人次进出港,接纳2.39万人次的国际入境游客,销售309.93亿元总额的商品,并不知疲倦地输出82.56亿元的生产总值。随之而来的,是这座新陈代谢蓬勃的超级城市每天产生的2.6万吨垃圾。

 

在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过去9年后,上海终于开始认真审视美好城市生活中并不光鲜亮丽的角落,艰难地迈开了向它宣战的脚步,一场席卷2400万人的“垃圾战争”将它的阴翳悄然笼罩在申城上空。没人知道赢得这场“战役”将耗时多久、将持续几代人,但这座城市深知,解决“垃圾围城”已刻不容缓。

 

>2019年7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根据规定,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都将面临处罚

 

近5年,上海产生的垃圾在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上海居民每人每天制造一公斤以上垃圾,每两周这些垃圾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厦。每年,上海将近一半的生活垃圾会被填埋处理,这是上海占比最大的垃圾处理方式。而在伦敦,“填埋”占所有垃圾处理方式的比重只有30%左右,到了世界垃圾处理“模范生”东京那里,“填埋”仅占比3%。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垃圾与上海高歌猛进的GDP一同增长。然而在今日高楼林立、寸土寸金的上海,已难再辟出新的垃圾填埋场。三年前,4000吨来自上海的垃圾欲偷倒太湖被当场抓获的新闻,成为这座追求精致体面的城市巨大的道德污点。更遑论,垃圾填埋还将产生大量问题。填埋垃圾会导致地面沉降,垃圾场的渗滤液持续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塑料制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自然降解。为解决“垃圾围城”制造的矛盾和问题,中国城市开始大规模兴建垃圾焚烧设备,以焚烧代替填埋,经过合规的焚烧处理能够最大限度缩小垃圾体积,焚烧还能供热、发电。预计到2020年底,中国一半的垃圾将被焚烧处理,而从不甘人后的上海也制定了自己雄心勃勃的目标:2019年底前实现垃圾焚烧日处理1.93万吨,2020年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垃圾焚烧厂,可能是最饱受污名化困扰的企业,它的形象总与浓烟、恶臭、有毒有害气体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其实,经过几十年技术进步和工艺改进,垃圾焚烧已经可以达到环保和无害化要求。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导致厨余垃圾,也就是湿垃圾,在城市生活垃圾中占比极高,湿垃圾含水率高,会降低垃圾焚烧的热值,影响垃圾焚烧效率,因此必须在焚烧前将其分离,以提升燃烧效率,达到彻底分解二噁英的温度;此外,还要分离出塑料等可回收物和有毒有害垃圾,降低燃烧释放的有害物质浓度。

 

以上全部,都建立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由是,拉开了此番上海垃圾分类的大幕。

>上海产生的垃圾在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上海居民每人每天制造一公斤以上垃圾。图为在上海虹口区的清洁工从垃圾中把可以打纸浆的废纸单独清理了出来

 

“你是什么垃圾”的戏谑背后

 

垃圾分类,无疑是这个夏天申城最火爆的话题,引发了一波网络集体狂欢。上海人在戏谑的调侃之外,也流露出一丝丝作为中国最现代化城市居民的骄傲。这座自开埠以来始终乐于引领全国风气之先的城市,在垃圾分类上,又一次走在了前面。

 

今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把7月1日定为正式实施的“死线”。这不是上海第一次尝试推广垃圾分类,却无疑是最严格的一次。上海世博会后,市政府曾推出过“百万家庭低碳行”项目,倡导垃圾分类,不过这种单纯的宣传动员很难说取得了什么实质性成果。

 

世博会那年,上海人均GDP刚刚跨越一万美元大关,十年后的今天,上海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翻了一倍,达到了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经济上对标全球知名城市的同时,上海也加快了在城市治理水平上的追赶,着手对困扰城市管理者多年的垃圾分类问题动了真格。

>上海街道上停放着用于清洁和垃圾收集的三轮电动汽车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执行垃圾“四分类”法,即: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并划定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对于大量产生生活垃圾的住宅小区,规定“由业主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实施物业管理的,物业服务企业为管理责任人。”后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又进一步制定了《上海市实施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工作导则》,意在为宏大叙事的《条例》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

 

>对于一座拥有2400多万人口的超级城市,任何城市治理方面的重大变化最终都会被分解渗透到2400万个体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

 

对于一座拥有240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任何城市治理方面的重大变化最终都会被分解渗透到2400万个体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而这2400多万个体中存在的些许质疑、轻视和怠慢,亦有可能酝酿、汇集成动摇乃至最终摧毁坚固法条的庞大力量。因此,即便是面对中国规则规范意识最强的市民群体,《条例》的行文遣词还是有意无意地为各利益相关方预留了“讨价还价”的空间。围绕这些略显含混的词句,市民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区物业和居委会开展了一场又一场进与退的试探周旋。住宅小区,这个开放又封闭的小社会,为观察上海垃圾分类提供了一个复杂又有趣的视角。

 

风暴眼中的拉锯战

 

“本市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

 

过去三个月,围绕《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这二十个字,华润橡树湾小区业主跟物业项目经理卢红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去年调到橡树湾项目之前,卢红听闻这个小区已经在一年里fire掉了七任项目经理。“我看你也做不长久”,有业主已经在她上任之初就当面断言。刚来不到半年就遇上了垃圾分类这件大事,卢红也只好顶着“业主满意度”这柄悬浮的利剑,艰难地在业主和政府间平衡周旋。

 

橡树湾小区位于杨浦区江湾新城,复旦、同济、上财、二军大等高校均在半小时车程内,这里的不少住户都是以上高校的教职人员,还有不少创业公司、上市公司的新贵。高素质的业主群体在观念上普遍接受了垃圾分类,然而在具体操作中,他们却给卢红提出了不少挑战。

 

“我们小区的业主素质很高,法律意识也很强。不像很多老旧小区,让撤桶就撤了,让定时定点投放就去做了。大家的问题特别多,比如有人就质疑,源头分的再细,末端能否保证分类处理?还有不少有海外生活经历的业主,质疑我们‘四分类’的方法有问题、不科学。”卢红说起业主在强制推行垃圾分类之初的种种质疑,有种兵遇到了秀才的感觉,这些“秀才”们说起道理,都是一套一套的。楼道撤桶,是其中最让她头疼的一个“死结”。

 

按照《导则》关于“定时定点”的规定,橡树湾小区原计划撤掉公寓楼道内全部垃圾桶,改为在小区公共区域按照每300至500户居民设置一个投放点,并在早晚高峰各设置一段垃圾投放时间。没想到,在征询意见时,这个举措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抗议。小区在投放点位上插好的牌子,被居民拔掉仍在地上。

 

“定时投放,业主觉得不方便,上海人习惯垃圾不过夜,要是错过了晚上的投放时间,垃圾就要在家里待一宿;定点投放,业主又反映公区路面摆上四个大桶丑死了,像一夜回到了老公房。另外,政府规定湿垃圾要破袋,大夏天的味道特别大,桶放在哪家旁边哪家都不乐意,”卢红说。业主在“逐步推行”这个字眼上跟物业较上了劲,强烈反对一下子撤掉所有垃圾桶。一方面要响应政府的号召,另一方面又不能激进推行“定时定点”以免引发业主反感和不配合,华润橡树湾项目只能努力在其中寻求一个平衡点。

 

有趣的是,在此番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的执行力度上,传统的老小区反而走在了新式花园小区前面。由华润置地物业总公司运营的上海滩花园是黄浦区白度路居委会下辖的三个小区中最高端的一个,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知识分子和拆迁户组成了上海滩花园复杂的业主群体。但在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方面,执行力度最好的反倒是相隔不远的一个老小区,可以说是一夜之间撤掉了楼道里的垃圾桶。不少物业从业者从实践中总结,越是高端的小区,推行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阻力越大。品牌物业的业主们虽然知道垃圾分类是政府立法推行的,但在日常沟通中还是倾向于直接找物业提诉求。而老小区由于本身就缺乏物业管理,对物业没有依赖,更容易自然而然地去做政府号召的事情。

>四分类垃圾桶

 

目前由华润置地物业总公司在上海运营的有置地开发的6个项目和一个外接项目,几乎都是中高端新式花园小区。“我们在上海的几乎每个项目都面临着撤桶的阻力。如果完全按照政府要求执行楼道撤桶,客户会不满意,质疑物业是借着政府立法减少自己的工作量和成本,有的会提出减少物业费等要求。后来项目所在街道也有所让步,桶的问题可以先缓一下,先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 华润置地物业上海公司助理总经理金颖娜说。

>垃圾分类宣传

 

经过无数轮沟通、妥协和周旋,橡树湾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合并楼道垃圾桶,公寓楼每两层共用一干一湿两个垃圾桶,上海滩花园直接在每一层增设了一个垃圾桶。先分类,缓撤桶,这是华润置地物业上海公司运营的项目采取的普遍做法,或许,这正是博弈的智慧与逻辑。

 

正如华润置地物业上海公司总经理覃永辰所言:“垃圾分类投放习惯,需要日积月累的养成。垃圾分类工作将是一场‘持久战’。”他亦有信心,上海中心城市公司将积极配合政府,将这场“持久战“进行到底。

 

习以为常的忽视

 

 “清洁工像每天早上都会升起的太阳那样一定会来到垃圾场。”

 

——罗宾·内葛《捡垃圾的人类学家》

 

26岁的赵子祥十几岁起就从安徽老家来上海打拼,他现在工作的地方就在橡树湾小区外的垃圾厢房。执行垃圾分类后,每天早上五点,他要赶来打开垃圾厢房的大门,等待政府的清运车分批次运走前一晚二次分拣后的生活垃圾。上午11:30左右,小区保洁员分批运来一干一湿两车垃圾,他和同事要查看干、湿垃圾是否有混放,再把干垃圾送入压缩机。等到把上午的垃圾全部检查一遍,午饭通常变成了“下午饭”。几小时后,当天第二批干湿垃圾运抵垃圾厢房,他和同事要再重复一遍刚刚的动作。赵子祥的一天通常在夜里9点结束,周而复始,全年无休。

 

>垃圾分类工作场景

 

当赵子祥在等待这天上午的第一辆垃圾车时,付炳英正在橡树湾小区的一栋公寓楼里逐层收走垃圾。这天,15层的住户没有破袋,装湿垃圾的垃圾袋大剌剌地躺在桶里。付炳英拿出没破袋的垃圾,折回电梯间,打开,把湿哒哒、黏糊糊的厨余垃圾连着汤水一起倒入她携带收湿垃圾的袋子里,再把脏垃圾袋塞到收干垃圾的袋子里。所谓的湿垃圾破袋,大概就是这个程序,这是应由居民做好的。

 

橡树湾项目有41位保洁员,每天分上下午两次清运垃圾,为了保障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的全流程分类,小区规定每次清运做到干湿垃圾分类短驳。保洁员收垃圾时要检查分类情况,如果发现没有分类或破袋,就要帮业主来做,工作量无疑增加了很多。

 

为了让业主从源头做到垃圾分类,橡树湾小区物业和所在的居委会一起,用最基础的“扫楼”方法对小区的1392户居民进行上门宣传、督导,对没进行分类或分类不完全的垃圾桶拍照,逐一敲门问询,或在业主群里公布,请每两层楼的居民互相督促和监督。如果上门提醒和综合执法都未见成效,就要撤掉该层的垃圾桶,并给予行政处罚。

 
 
 

>一袋袋垃圾投入垃圾桶再奇迹般消失,没人会细想,抑或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个“魔术”背后复杂的工序和那个施展魔法的庞大而沉默的群体。而他们,正是维系垃圾分类这个链条正常运转的关键一环

 

物业上海公司其他几个项目的物业服务中心也在小区内开展了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通过垃圾分类比赛、组织讲解、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大力宣传,推动居民业主自主自觉提升垃圾分类主动性,从源头实现垃圾高质量分类。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宣传沟通、逐层扫楼、上门提醒,卢红说现在大家基本能做到垃圾分类,只不过湿垃圾破袋仍然是困扰很多业主的难点。

 

周女士是橡树湾小区居委会主任,也是橡树湾的一位业主。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她给居委会的7位工作人员分了组,两人一组,每天两组人马出动“扫楼”,对不符合标准的一一上门告知。而作为业主,她也坦言在实际操作中,业主群体对于湿垃圾破袋的疑虑。

 

晚餐时间一般是小区湿垃圾产生的高峰时段,而按照现在小区上下午各一次的清运安排,晚餐产生的厨余垃圾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被收走,在楼道里过夜的湿垃圾有味道不说,还容易滋生蟑螂蚊蝇,这也是很多业主不愿意破袋的考虑。业主呼吁物业加增晚班保洁员,把收垃圾的时间推到夜晚进行。

 

然而,橡树湾的保洁员群体基本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多数住在浦东,每天要做轮渡往返,太晚就回不了家。卢红说,物业正在努力为保洁员辟出几间宿舍,增加夜班收运垃圾的人手。

 

现代社会的繁荣、高效和分工的精细化,让人们对许多事情习以为常。一袋袋垃圾投入垃圾桶再奇迹般消失,没人会细想,抑或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个“魔术”背后复杂的工序和那个施展魔法的庞大而沉默的群体。而他们,正是维系垃圾分类这个链条正常运转的关键一环。

 

从7月1日正式执行垃圾分类以来已逾百日,尽管如今铺天盖地的新闻在展示垃圾分类以来的成效,但身处风暴漩涡中的人们都清楚,让物业、居委会和居民在垃圾分类的操作层面达成一致,仍有待时日。要改变2400万人的生活习惯,并非一朝一夕。

 

好在,这里毕竟是上海。“垃圾分类不从上海开始试点,那要从哪里开始呢?” 置地物业上海公司的一位本地员工如是说。

 

(本刊 吴曼至采访撰稿)

浏览0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