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一线求生存

华润进军水泥业,开始只是一个“意外”。

 

1986年,香港地产业高速发展、混凝土需求快速增长,华润选择进入香港地产业务,并与港商合资在香港投资了第一个搅拌站-中港混凝土。1990年,香港建筑沙石供应紧张,影响混凝土业务发展,华润与港商合作在珠海成立了洪湾石场。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内地经济高速发展,神州大地夯声四起。为保证中港混凝土的水泥供应,华润集团决定在广东东莞筹建百万吨粉磨站,即东莞华润水泥厂有限公司(简称东莞水泥厂),正式拉开了进军水泥产业的序幕。

>1986年,华润与港商合资在香港投资了中港混凝土

 

这个粉磨站由华润占股75%(机械五矿70%、东莞五矿5%),另外25%股份由日本两家公司住友商事、宇部兴产持有(各占12.5%)。这样复杂的股东结构对东莞水泥厂后期的发展产生了制约,而它将面临的坎坷之路,不止如此。

>1995年10月,东莞水泥厂开工建设

 

时任香港华润五金矿产有限公司高级经理的徐勇明回忆,东莞水泥厂的股东们在管理体系、投资金额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的想法和争议,所以决策的程序往往变得很复杂,时间拖得很长。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东莞水泥厂整整历时四年才于1998年5月建成投产。

 

徐勇明说:“当时我们以为这个东莞水泥厂涵盖了水泥生产的全部环节,但实际上,它只是个粉磨站,是水泥生产的末端。” 而且设备全套德国和日本进口,为接收日本进口的熟料不得已还在福禄沙工业区建了万吨大码头,投资成本非常高。对行业的认识不全面、投资成本高、管理矛盾频发,导致东莞水泥厂整体投资时间长。1998年5月好不容易终于点火投产,却又迎来重大打击——亚洲金融风暴危机,内地水泥需求低迷。对于一个“初生婴儿”般的企业来说,其生存难度可想而知。

 

东莞水泥厂投产当年销量仅仅20万吨,两年亏损一个亿。华润水泥的第一步竟然成了不良资产,几个亿的投资眼看着就打了水漂。

 

迫不得已之下,1999年底,华润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并作好了如果还不能扭转局面,继续亏损就退出这个行业的打算。经过与各股东协商,华润得到了管理权,派出了以周俊卿(时任华润机械五矿集团副总经理)为首的救火队。

>公司第一届董事会成员调整后,2003年5月2日召开董事会,会后董事合影留念,前排左三为周俊卿

 

受命于危难之际,周俊卿一句话掷地有声:“现在只有一条路,就是没有退路!”要真抓实干、要立军令状。

 

扭亏为盈之路并不简单。华润水泥当时的品质是好的,但是还没有知名度,刘贵新(2002年-2007年历任东莞水泥厂主任、助理总经理、总工程师、副总经理)亲历那一艰难的时期。他回忆说:“当时小车上就装着两包水泥,拖着到处跑。经常说‘嗨,你们那边有没有熟人,拖两包过去看看我们的水泥怎么样?’”

 

换了人,换了打法,也换了气质。凭着这股子永不服输的狠劲,这股子坚持到底的激情,一度低迷的东莞水泥厂又活了过来。2000年、2001年,产量分别达到90万吨、110万吨,2001年盈利1500万元,股东回报率达9.12%。东莞水泥厂一改原来模样,成为东莞高标号水泥市场第一品牌、深圳三大水泥品牌之一。

 

华润水泥迈出的第一步,有些懵懂、有些泥泞,但是第二步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发展也开始逐步推进。出身贸易的华润人,开始慢慢浸入水泥这个产业,也慢慢将贸易的敏感、灵活、重需求和水泥产业的生产、物流、重资源结合起来。

 

东莞水泥厂只有粉磨功能,熟料供应却控制在日本股东手里,不仅价格高,供应还非常不稳定。咽喉岂能被他人所扼?华润集团决定要向产业链的上游进发,要掌控自己的资源,也就是要有自己的熟料、自己的矿山。

 

刘贵新回忆说:“如果我们还从日本买熟料的话,华润水泥应该已经不存在了,这样是没有竞争力的。”周俊卿带着这班“救火队员”,好不容易把市场打开,公司的情况慢慢地要变好了,结果发现到了年底,跟日本一谈,马上又变成亏损。

>2004年4月28日,东莞华润水泥厂二期奠基典礼

 

“那个时候,每年一到下半年十一、二月份的时候,我们总经理最操心的事情,就是怎么样跟日本谈熟料的价格、谈海运的价格。海运和熟料的价格,最终直接影响我们的生产成本,也影响我们最后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价竞争力。但日方只要知道我们的产量提高,就会把熟料涨价,把其他的费用提高,让我们的盈利变少。”

>2001年12月28日,华润成功并购广西第二大水泥企业红水河水泥

 

这个时候华润水泥人明白了,要自己“找米下锅”。做进出口贸易出身的华润水泥管理团队,深刻地意识到水路运输的重要性,于是立足已有的华南业务区域,沿着西江而上,几经考察,选择了广西作为突破口:其一有矿山资源,其二有西江水道可供物流,其三靠近珠三角消费市场。

>2002年7月,红水河水泥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开工

 

于是,华润水泥开始物色自己的熟料资源,老国有企业、广西第二大水泥品牌红水河进入了华润水泥的视野。

 

2001年12月28日,华润成功并购广西第二大水泥企业红水河水泥(控股70%),成立广西华润红水河水泥有限公司(简称红水河水泥)将价值链延伸至熟料(湿法窑)和石灰石矿山(储量8000万吨),解决了资源瓶颈问题。

 

2003年3月13日,一个里程碑意义的日子。根据“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的总体战略,华润集团决定整合旗下分属于机械五矿、华润创业等不同利润中心的水泥、混凝土及预制件业务,成立华润水泥控股有限公司。一个战略支点就此形成。

>2001年12月28日,广西华润红水河水泥有限公司成立

 

2003年6月28日,红水河水泥扩建的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窑点火投产,这是华润水泥发展历程中第一条新型干法窑。从零开始的事业,就此开始了征途,不良资产向良性转化,尽管星辰和大海尚在远方。

 

既然进入到一个产业,那就不妨力争上游,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就此展开。

 

广西石灰石和水电资源丰富,紧靠改革开放前沿广东省,西江水运和出海通道直达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具备得天独厚的水泥工业发展条件。华润水泥在充分考察国际、国内大型水泥集团之后,确定了以资源、市场和物流为关键环节的“两点一线”发展战略(“两点”即位于广西的资源分布点和位于广东珠三角的目标市场集中点,“一线”则指连接两点的西江物流通道),以及“水泥、混凝土、预制件延伸发展”的业务组合战略,以建立华南水泥行业领导地位为目标的战略落地模式。

 

时任广西平南华润鱼峰水泥筹建处处长的蔡翔谈起了当时的开拓形势。2003年3月,华润水泥出资70%,成立华润鱼峰水泥厂(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的前身、以下简称平南水泥),建设华润水泥第一个5000t/d工厂。经过紧张的前期建设,平南水泥一期工程2004年10月正式投产。2006年最高峰时期,平南水泥供应了广东市场70%的管桩水泥。

>2004年10月,平南水泥一期工程正式投产

 

而据金彩珍(2003年-2007年历任贵港水泥行政部经理、办公室主任、助理总经理)介绍,为进一步掌握广西石灰石和水电资源, 2003年5月,华润与广西贵港平南县政府达成了合作意向。8月,金彩珍抵达贵港开始参与华润水泥(贵港)有限公司(简称贵港水泥)的建设,“对我个人来说,那几乎是职业生涯中最辛苦、最大的挑战,也是一段记忆最深刻的时间。”

 

贵港水泥建立的这两条5000t/d的生产线,是华润水泥第一条独资建设的生产线。从一开始征地时,华润水泥便以“建设即运营”的理念做好了规划,因此生产基本上是同时设计同时施工。此外,贵港水泥建有码头,水泥运输可沿西江而下,从这个意义上讲,“两点一线”的战略落地是从贵港和平南开始的。

 

平南水泥、贵港水泥的建设和投产,意味着华润水泥拿到了沿西江流域最好的位置,占据了储量大、品位高、位置好、易开采的优质石灰石资源,建设水泥基地,真正体现了华润水泥“两点一线”的战略。

 

 

什么是水泥?

 

水泥=水+泥。

 

水泥俗称细棉土,洋灰,英文名:cement,是一种加入水后变成塑性浆体,既能在水中硬化,又能在空气中硬化,能将砂、石等牢固地胶结在一起,具有一定强度的粉末状胶凝材料。

 

水泥生产最主要的成分是石灰石(钙质原料),另外还需粘土(铝质原料)、铁矿(铁质校正料)、和砂矿(硅质校正料)。

 

水泥生产的主要工艺叫“两磨一烧”。水泥生产所需的石灰石、粘土、铁矿、砂矿在经过爆破开采、铲装运输和破碎碾压等一系列处理后,送入堆场进行均化。然后按一定比例配合,在生料磨内研磨至一定细度,再次进入均化库均化得到生料。就这样,经过第一次粉身碎骨的粉磨,成为了“生料”。生料经过预热、分解,煅烧和冷却,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形成水泥熟料。在经过了烈火焚烧后,结成颗粒物,这就是所谓的“一烧”。最后,将熟料、石膏和混合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合,二次粉磨至适宜的粒度得到水泥。

 

什么是混凝土?

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与骨料按适当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经一定时间硬化而成的具有所需形状、强度和耐久性的人造石材,简称为砼。

 

常用混凝土主要以水泥混凝土为主,其一般是由水泥、水、砂和石子组成,并掺入适当的掺合料(如粉煤灰、硅灰、粒化高炉矿渣、沸石粉等)和外加剂配制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主要起调整混凝土工作性能作用。

 

水和水泥成为水泥浆,砂和石子为混凝土的骨料,凝结硬化后将砂、石料颗粒牢固地粘结成整体,对混凝土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浏览0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