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跃升

彭城电厂,翻开了华润集团扎根电力行业的序曲,更让这家业务多元的大型集团公司看到了电力投资带来的扎实效益,深刻意识到电力行业大有可为。 

 

然而,如何从一个项目走进一个行业,如何在纷繁庞杂的电力发展蓝图中找到自己的落脚点,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与勇气。 

>湖南鲤鱼江电厂远景图

 

2001年,华润集团审时度势,成立了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2003年,华润电力势如破竹,在港上市。短短两年多,华润集团电力主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从先天不足到厚积薄发,一颗电力新星快速升起,闪耀神州大地。 

 

 

鲤鱼江里有大鱼 

>2001年,鲤鱼江电厂第一罐混凝土浇筑

 

1999年,华润集团的电力资产规模十分有限,仅持有华能集团10%的股权、彭城电厂35%的股份、河北衡丰电厂25%的股权,以及四川一座装机不大的小水电站。 

 

当时的华润集团涉足的竞争性行业很多,资产总量不大,正处于选行业、选业务的战略选型阶段,但电力行业从未离开华润集团决策层的视野。 

>2003年7月1日,鲤鱼江电厂2×30万千瓦项目#1机组竣工投产仪式

 

电力行业进入门槛高,国家审批严格,没有行业经验做不了,一般民营企业也做不了。在此背景下,华润集团高层认为,应该增加电力资产配置,提高集团资产的安全性和整体盈利能力。此外,电力板块能提供相对稳定且较高的收益和现金流,与集团现有业务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然而,在当时复杂的市场环境和行业形势下,华润集团并没有急于做实这个选择,而是决定先广泛评估,摸底调查部分省区的电力市场现状,以找准切入点,制定发展目标。 

>湖南鲤鱼江电厂煤场

 

1999年底,华润集团企发部成立了电力组,彭城项目创业团队的几名成员随后来到香港华润集团总部。不久之后,他们便向集团高层提交了一篇题为《投资电力产业的思考与建议》的报告,建议成立电力公司,做大做强电力业务。 

>投产后,鲤鱼江电厂连续多年实现安全稳定运行,年平均利用小时达6600小时以上,发电煤耗、厂用电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了同区域内最优水平

 

当时企发部有80多个项目需要跟进,针对当时企发部总经理陈朗成立电力公司的建议,时任华润集团总经理宁高宁欣然应允,但也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电力能够拿下一个控股项目就允许成立电力公司”。 

 

接下来,电力组的目光锁定在陕西宝鸡第二电厂。但就在谈判即将见分晓之时,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启动,所有电力资产交易与转让冻结,之前的所有努力化为泡影。 

 

面对突如其来的行业政策巨变,电力组立即调整思路,重新找到了湖南鲤鱼江项目。当时与电力组展开竞争的是一家在业界享有高知名度的上市公司,对方提出控股和老厂员工选择性保留的要求,这让湖南省电力公司一时陷入两难。 

 

相对知名企业,当时的华润集团在电力行业只是一名新手,唯有以诚动人。几个月的接触之后,湖南省政府和湖南省电力公司被华润的企业文化和理念所打动,最终同意华润作为大股东建设鲤鱼江两台30万千瓦机组扩建项目,但同时要求总经理由湖南省电力公司委派,且其建设队伍能够参建。 

 

这样的要求对控股股东而言有些苛刻,但出于特殊时期的考虑,华润还是接受了。但在实际操作中,华润坚持两条原则:第一,在保证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工期、造价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湖南省电力公司的队伍;第二,坚持合作底线,对企业绝对忠诚负责,各股东方求同存异,确保鲤鱼江项目顺利推进。 

 

“鲤鱼江里有鱼吗?”当时宁高宁对鲤鱼江项目寄予厚望,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鲤鱼江里有大鱼:两台机组于2001年11月开工建设,分别于2003年7月、9月投产,并将电送往电力紧缺的广东。投产后,鲤鱼江项目连续多年实现安全稳定运行,年平均利用小时达6600小时以上,发电煤耗、厂用电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了同区域内最优水平。 

 

此时的华润集团深切体会到了中国电力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认为未来20年将是电力发展潜力最大、成长性最好的时期,同时徐州华润的建设模式、管理理念、极具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和优异的业绩,更坚定了其做大做强电力板块的信心。 

 

至此,华润集团决定以鲤鱼江项目为依托,进军电力产业,并于2001年8月27日在香港注册成立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 

 

 

收购“三部曲” 

>2002年,蒲圻电厂一期工程开工典礼

 

“三个三角洲,一条京广线”“2006年和2011年装机规模分别达到800万千瓦和2000万千瓦,年盈利水平分别达到12亿元和50亿元人民币”“在发展燃煤电厂的同时,积极关注并适时进入天然气、水力、核能、洁净煤等清洁能源发电领域”,仅仅成立一个月,华润电力就清晰勾勒出了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投资方向。 

 

但就在华润电力成立的第二年,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开始实行厂网分开,新成立的五大发电集团迅速在全国“跑马圈地”,抢占优质电力资产,华润电力遇到了劲“敌”。 

 

幸运的是,在电力体制改革大幕开启之前,外资在中国投资建设了一批电厂,电力体制改革启动后,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电力市场,这为华润电力带来了可遇不可求的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华润电力先是收购了美国赛德中国公司出让的温州特鲁莱电厂,后又于2002年7月收购了美国赛德和日本丸红联合体持有的湖北蒲圻项目。 

 

万事开头难,当时负责蒲圻项目的杜华东远在湖北,成了“光杆司令”,揣着自带的8000元开始搭班子、招员工、技术谈判、搞基建……“彭城模式”在新项目上开始复制。 

>2011年2月28日,湖北蒲圻电厂#4锅炉钢架吊装开工仪式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湖北省政府要求华润电力必须全面继承此前外方已同设备供应方、建设方等单位签订的几十份合同,除技术方面可以谈判外,原合同规定的价格不能变。 

 

杜华东万万没想到,外方的造价预算高达37.4亿元。他很清楚,如果完全执行原有EPC合同条款,将来经营会比较困难,很难达到华润电力的回报率要求。更为棘手的是,原合同约定的很多设备的技术参数无法适应电厂的运营要求。 

 

面对半尺多厚的EPC合同文件,杜华东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细看合同,填“陷阱”、补漏洞、找关键、开接口,共提出了298条设备技术方面的合同修改意见。 

>湖北蒲圻电厂

 

随后,华润电力与合作方开始了长达40余天的谈判,每天从上午八点谈判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到四点。有一次谈判,设计院、供应商、承包商等单位来了24个人,华润电力却只有时任蒲圻电厂副总经理的姜利辉一个人。 

>2004年4月20日,杜华东(左一)、姜利辉(右一)陪同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视察蒲圻电厂(湖北电厂)施工现场

 

1对24的谈判桌上,姜利辉胸有成竹,淡定自若。最终除两项意见没有谈妥,其余全部得到认可,原合同相关条款得以修改。 

 

2002年底,又一个收购机会出现了——美国迈朗公司有意出让广东沙角C电厂30%股权。但沙角C电厂两台发电机的定子都曾出现过严重损坏事故,设备寿命是个未知数,收购存在一定风险,集团层面有不少反对声音。但支持收购的宁高宁等人认为,沙角C电厂有三台66万千瓦机组,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发展空间很大。 

 

当时,集团高层针对这次收购的讨论会一直开到凌晨两点。宁高宁询问财务总监集团账面情况,在得到“还有70多亿港元”的答复之后丢出一句话:“拿出3亿美元收购那个电厂。” 

 

3亿美元在当时相当于24亿元人民币,对于当时规模尚小的华润集团来说无疑是笔巨资。宁高宁这个决定是大胆的,但他心里明白,收购这个项目对华润电力壮大资产意义非凡。 

 

2003年初,在先后完成近4亿美元的收购后,华润电力资产规模迅速扩大,为提前进入资本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常熟电厂建设现场

 

 

为项目不怕“玩命” 

 

伴随着收购和扩张,华润电力的机组单机容量从30万千瓦机组延伸到了60万千瓦机组。 

 

常熟电厂是华润电力首个独资建设的电厂和首个60万千瓦项目,也是全国首批国产化的60万千瓦级超临界火电机组。无论对华润电力,还是对我国电力发展进程而言,该项目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最初设计的两台机组到实现一年三投,华润电力在常熟又创造了一个电力神话。 

 

时任常熟项目总经理的唐成回忆,当时江苏省有一批60万千瓦和30万千瓦的机组同时在建,两年后江苏电力市场供大于求、机组利用小时下降,电企生存压力加剧,残酷的竞争态势,让他十分担忧。 

>2003年8月26日,唐成在常熟电厂建设现场

 

电力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边界条件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一个电厂的盈利能力从完成设计时就已基本确定。“就算常熟项目两台机组投产早、质量好、造价低,也不足以确保我们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大家的条件越来越接近时,我们凭什么能赢?”唐成的团队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要想提高盈利水平就必须构筑成本壁垒,项目团队首先想到的就是扩大装机容量,再建两台机组,降低单位装机造价。但鉴于排水口和输煤系统的条件限制,当他将这个想法告诉时任常熟项目副总经理赵后昌时,得到的却是否定的答复。 

 

“两台不行,能不能利用现有资源再上一台?”唐成没有就此放弃。输煤系统的输送能力供应不了三台机,就将输煤皮带的带速提高,皮带加宽,变不可能为可能。 

 

三台60万千瓦机组的建设方案已定,就在常熟项目要全速推进之时,“非典”不期而至,包括常熟在内多地停产停工。但唐成却代表常熟项目向常熟市领导承诺:围墙内的事自己管好,保证不出差错,工程一天不能停! 

 

在“非典”最猖獗的时候,项目团队全国范围内跑设计院、设备供货商,两天内往返两三次制造厂都是常事。为保证设备厂及时供货,他们甚至将管理延伸到最终端的材料厂家。很多厂家感慨:“现在很多地方都不上班,工作也停了,只有你们还在玩命!” 

 

从2003年5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到三台机组全部投运,常熟电厂仅用了三年。这期间经历了“非典”、供货紧张、竞争对手众多等诸多困难,但这些不利因素却在华润电力企业文化的熔炉里不断解决、消失,化为更大的动力,成就了常熟电厂2005年一年三投的行业标杆业绩和极具竞争优势的盈利水平。 

 

“正是这种永不服输、力争上游的勇气和坚韧,让每个人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拼尽全力。”常熟的这段经历,让唐成深刻领悟到华润电力特有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的魅力。 

浏览0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