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闲”好,还是“晒忙”强
文/王奇一
王奇一
资深互联网从业者,现创业,曾在雅虎中国、360、网易等公司任职,从事市场与品牌的管理工作。

 

前段时间,盛大联合创始人陈大年在哈佛论坛上表示,他反对“拼命求快的创业方式”,他还透露,在过去的三年半里,他每天的工作时间是六个小时,每天早上十点半到公司,中午会有两小时的吃饭和健身时间,到晚上六点钟一定下班回家,礼拜六礼拜天绝对不干活。

 

此番言论一出,在互联网业界引起了激烈讨论。有从业者认为,陈大年早就已经实现财务自由,当然可以自在潇洒地对待工作,而对于大多数互联网从业人士来说,以这样的方式工作或者创业无异于自甘堕落。

实际上,以这种方式工作的不止陈大年一人,网易创始人丁磊也是“慢工作”的倡导者。他在最近的一篇自述文章中称,“求快是创业者的思维误区”。

 

不少媒体断章取义地认为,“快”和“忙”等努力的工作方式已经不应成为工作的常态,好像慢一点、闲一点也能够有所成功。其实他们忽略了陈大年接下来说的话,他说:“十多年前,盛大刚起步,那个时候我平均每天工作时间接近15小时,一年大概只休息七天。”而丁磊在创业初期也常常忙到没时间吃饭。

 

对于公司来说,到底是快一点好还是慢一点好?对于个人来说,到底是忙一点好还是闲一点好?这样的问题好像一两句话很难说清楚,人们总是在忙的时候希望空闲一些,在太快的时候又想要慢一点。而我的亲身体会告诉我:快一点收获更多,忙起来就不会被杂事干扰。

 

过去十年里,我在两家互联网公司呆过,一家以雷厉风行、敢想敢干著称,另一家则以慢条斯理,从容不迫闻名。这两家公司都在美国上市,市值加起来接近400亿美金。雷厉风行的那家创业10年,市值最高时候达到200亿,慢慢悠悠的那家公司创业近20年,市值也在200亿左右。换句话说,快的那家公司用10年的时间走完了慢的公司走了20年的路,这就是“快”的意义——换取了时间,而时间是唯一拿钱买不到的东西。

有人会说,后创业的那家“快公司”正好站在了一个风口上所以成长更快,我却不这么认为。从这20年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来看,那家“慢公司”也曾在风口上站立过,但它却在慢节奏中变得越来越稳定、越来越缺少创新,以至于很多同事对它的未来抱有非常大的悲观情绪。

 

这种差异基本符合我们对于“努力”的理解,太阳底下根本没有什么违反常理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奇迹。我们付出越多努力,就收获更多回报,这才是合理的;如果反过来,就不符合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了。所以,别只看到陈大年和丁磊对于“创业不需要太快”的观点,更应该看到他们创业初期忙成狗的样子。

 

以那家敢想敢干、一秒钟都不浪费的“快公司”为例,那家公司每个人都很努力,忙到飞起来。忙碌工作带来的副产品非常多,比如同事之间很好的默契,高效而简单的沟通,而且几乎没有公司政治。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经过若干年的疯忙,那家公司不仅成为了那个领域国内第一、全球第三的准巨头,也让不少同事实现了财务上的自由。现在看到朋友圈里“晒闲”的就是那些人。

 

相反的,那家慢条斯理、从容不迫的公司,这些年来不追逐热点,但它的业务护城河正在日渐缩小,离BAT的距离越来越远。那些慢节奏的工作方式给那家公司的员工带来的是每天悠闲的生活,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等等,导致整体的效率不高。而且这种波澜不惊的生活一连持续数年,就变得没有多大意义。

 

在变得有资格慢下来之前,尽量加速让自己变得强大。对于公司是这样,对于个人也同样如此。如果你想在未来能够在朋友圈里“晒闲”,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变得更加忙碌。如果你只是羡慕别人可以“晒闲”,而不看到别人在“闲”的背后付出的努力,那只能说是too young too simple。

 

另外有一类人,在羡慕别人“晒闲”的同时又抱怨着公司的996制度,既想闲下来,又排斥努力投入地工作,这种矛盾的心态会使得他们永远得不到他们所羡慕的那种生活。其实,以在上述那家“快公司”的工作经历来看,当事务一件赶着一件向前推进的时候,你压根儿就想不起来什么996,因为你的投入不知不觉地就变成了7×24的工作。

 

的确工作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慢”绝对是最不经济的一种。当你习惯忙碌,你就离成功更进一步。

浏览0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