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
文/蓝屹【华润创业副总裁兼太平洋咖啡首席执行官】
每天他从这里走出来,迈几步就和天安门站在同一条线上。天安门已经变成他眼里熟悉的风景,尤其是他心中的“大”被多次重新定义后,他懂得了眼界和境界的意义,就像不远处紫禁城的大门一旦向世界打开,这白云苍狗、沧海桑田的变化,是让世人始料不及的。

1987年10月的某一天,一个刚刚结束两个月军训来自宁夏的大学生,想去看看天安门。从西三环北路的万寿寺坐上323路公共汽车,在公主坟下车再换乘地铁一号线,一路上他尽量掩饰着自己的兴奋以及外地人的土气和怯生生。从地铁口钻出来,看到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他竟然全身发抖,眼泪刷刷地往下流。此后很多年他多次向朋友提起那天的情景,许多人不相信,觉得有些夸张,但他可以对天发誓那情景真实得一塌糊涂。

来北京之前,他曾拿着图片,反复在脑海里想象着天安门的样子,甚至还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专门到首府银川的南门广场,那里有个家乡人常挂在口头的“小天安门”。在他眼里,那是当时他见过的最雄伟的建筑、最开阔的空间,站在南门广场上也有瞬间迷失的感觉。而此时,除了流泪还能说些什么呢?他脑海里所谓“大”的概念是在家乡小镇设定的,现在被重新定义了。这是他与天安门广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像许多第一次一样,有些情不自禁,还有些手足无措。

他很庆幸能到北京读书,校名里还有令人自豪的“中国”二字。因为这“中国”二字,他在1988年的五四青年节能够坐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谆谆教诲。那天走进人民大会堂前,他故意停下脚步站在台阶上,转身向天安门广场回眸,目光异常自豪而坚定。巧的是那天他正好坐在前排位置,中央电视台报道大会盛况时,将他那张激动而专注的脸捕捉了进来,并在当晚的《新闻联播》中播出。他的双亲,一对每晚不看《新闻联播》就不踏实的极端热爱祖国的公务员,一眼就看到了他们的儿子,那不足一秒的闪现却让他们激动的心情久久无法平复。第二天电话打到学校门房的传达室,他依然能听到双亲的那份欣喜。

 



1989年恰逢共和国诞辰四十周年,因为这年春夏之交的风波,四十大庆明显低调了许多,唯一规模大一点的活动,是“十一”晚上在天安门广场举办的首都群众联欢晚会。他所在的学校选拔了200名同学参加高校方队跳交谊舞,鉴于他的政治觉悟和身材比例都符合规格,因此忝列其中。从8月份开始集训,100对男女同学,在学校大操场一字排开,每周三次抻胳膊踢腿,次次都挥汗如雨。为了国庆献礼哪怕和不来电的女同学频频牵手也在所不辞,他保持着持续高涨的激情。9月下旬,首都高校合练,他所在学校和中央民族学院的几百名同学组合在一起,整出了几个硕大的同心圆造型。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同心圆内部在旋转,圆与圆之间在互动,象征各族人民的大团圆。他发现打从合练开始,大家都很来情绪,亢奋得很。特别是轮到和漂亮的维族姑娘牵手时,他感觉自己的舞姿空前之顺溜。“十一”当天下午4点,参演单位到达天安门广场指定位置,席地而坐静静等待晚会的开始。他那时眼神还可以,当人群骚动的时候,他往天安门城楼眺望,但是啥也没看着。紧接着音乐响了,群众开始狂欢,他跳得很投入,就像给领导们近距离表演。晚会尾声礼花喷薄而出,引出尖叫声一片。站在天安门广场,礼花在他头顶上空绽放,尽管乱花渐欲迷人眼,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很幸福。

1990年5月,他作为全国学联代表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还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怀仁堂外的草坪上合影留念。那卷照片很长,得找张长桌子才能完整展开,他站在最右边角上,下巴翘得有点高。他在看电影《建国大业》的时候,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心中不免为之一动。那是多么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青春时代啊!

 



1991年,他大学毕业留京工作,没想到上班的地方离天安门更近了。他加入的这家公司,名字里也有“中国”二字,后来才知道从她成立的那天起,血管里就流淌着中国共产党的血液。他身份证上的住址至今依然写着“北京东华门大街16号”,这家公司的许多同事们也一样。其实他们并不住在这里,这里是公司办公楼所在地。从1993年到2000年的7年间,他每天坐公司班车上下班,来回两趟长安街。如果坐在固定的座位上,他上班看天安门广场,下班看天安门城楼,天安门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有时他会从办公楼出来,左拐走一段再左拐进入南池子,走出南池子就上了长安街。或者沿着护城河走到午门,穿过城楼,踏过金水桥,然后走上长安街。他就像被一块巨大的磁石所吸引,脚步再散乱最终都会到达这里。

万万没想到的是,从香港、深圳工作若干年后,如今他在离天安门更近的前门大街上班,在这条街上有一栋三层小楼,满眼都是太平洋咖啡红色的标识。每天他从这里走出来,迈几步就和天安门站在同一条线上。天安门已经变成他眼里熟悉的风景,尤其是他心中的“大”被多次重新定义后,他懂得了眼界和境界的意义,就像不远处紫禁城的大门一旦向世界打开,这白云苍狗、沧海桑田的变化,是让世人始料不及的。



创业故事



“门外汉”创造的电力奇迹


1994年,正在探索贸易向实业转型的华润抓住电力体制改革的机遇,作为外资参股35%成立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徐州电厂。尽管当时的华润对电力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电力团队凭着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冲劲儿和脚踏实地的干劲儿,创造了中国电力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当时国家预算是30亿元,而同类型电厂一般都会超预算,平均水平是36亿元左右,最贵的达到了50亿元,徐州电厂比国家平均水平节省了6亿元多。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也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发电商——出资人、建设者、运营者三位一体,而以往都是国家投资,电力局组织建设和运营。1998年,集团企发部专门成立了电力投资部门,开始把对电力行业的投资当作一项资产来经营,并把电力的发展作为实现“再造华润”的重要战略步骤。2001年8月27日,集团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作为集团从事电力投资、建设、经营与管理业务的全资子公司。两年后,华润电力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股票以上限2.8港元定价,开盘价为3.00港元,首日成交5.077亿股,连同超额配售部分共募集资金26亿港元。



地产新模式,为第二次再造助力


华润的地产是一个很早就播下种子的板块,但华润置地的真正爆发却是在2005年以后。2002年,集团研究零售业务时发现,1996年到2002年,零售商铺的租金上涨了300%,而零售商的毛利率只上涨了20%。集团敏锐地由此联系到地产行业,发现商业地产比单纯的住宅更有潜力。对于地产企业的长远竞争力,一定要有商业地产。由于住宅地产资金转化速度快,以往中国成功的房地产开发商只愿意做单纯的住宅。华润置地开始探索以商业开发带动住宅销售,并重新确定了商业模式——住宅+商业物业+服务的综合性房地产公司。有了清晰的商业模式,华润首先对集团内房地产资源进行了重组,将深圳万象城、北京华润大厦、上海时代广场等物业注入置地,同时开始向置地实行资源倾斜,并实施孵化策略,由集团出面进行土地储备,然后注入上市公司,并开始大力推进。很快,这一新模式的威力开始显现。随后迅猛发展,2005年,华润置地只有十几个项目,现在发展项目已经超过110个,进入的城市也从2005年的5个猛增到现在的53个。华润置地迅速成长,成为华润第二次再造过程中举足轻重的板块。

浏览0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