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杂志里的光阴岁月

1992年诞生的《华润》,到今年整整23岁。从最初作为企业的“留声机”、“传声筒”,到成为集团“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信息传递的一扇窗口,员工沟通的一座桥梁,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华润》如同一部华润的“近代史”,记录了集团20余年的风雨历程,又像一位静默耕耘的智者,为集团的成长提供着源源不尽的精神食粮。

>时任国务院副总经理田纪云为《华润》题词

>时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李岚清为
《华润》题词。

>时任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吴仪为
《华润》题词。

 

>创刊3周年,《华润》编辑部邀请部分作者座谈。

追忆《华润》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一家企业的成长历程,一代华润人的创业故事,一个时代的变迁就在这个过程中徐徐展现。

>2000年3月总第33期,开设“电子商务”专栏。

>2003年4月总第67期“现金流”专题。

>2000年-2004年,《华润》连载时任总经理宁高宁的文章,在业界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08年3月总第121期,时逢华润成立70周年,特策划“华润70年”专题,系统梳理了从1938年到2008年的华润“里程碑”。

 

>2015年1-2月合刊总第197期,全新改版的杂志开设傅育宁董事长的专栏“远瞻”。

1992-1999年:特殊时期的航标灯塔

1992年6月,《华润》于香港创刊。翻开扉页,跃入眼帘的是田纪云、李岚清、吴仪等时任领导给《华润》的题词。

90年代的华润,实业化投资很活跃,各种员工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华润》如实记载着集团欣欣向荣的景象。集团领导视察企业、接见来宾的消息和照片,下属公司业务、外事和文体活动的报道,员工们交流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心得,华润的历史文化,优秀摄影书画作品,员工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和有奖游戏等活动,全都包罗在一本杂志里。香港回归后的两年间,环境的变化加上集团贸易转型的“提速”,杂志内容亦随之更加思辨,在保留业务开展、文体活动等相关内容的同时,加大了市场分析、工作交流、业务探讨类文章的分量。在媒体并不发达的90年代,《华润》在内部交流、激励员工士气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在香港回归前的那段过渡时期,很多人对中资企业抱有不同程度的成见和误解,《华润》在宣传集团业务和历史的同时,积极普及国内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及“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加深了员工对祖国的了解,增强了大家的民族自豪感,从正面引导员工认识香港过渡时期的复杂形势,为支持香港的平稳回归作出了努力。

1999-2003年:激发创业灵感的前沿阵地

第一次再造华润时期,正是集团“转型”任务异常艰巨的时刻。新的形势赋予了《华润》新的使命,杂志于1999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改版。

翻阅这一时期的杂志,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创业的激情,不仅当时的集团总经理亲自捉刀,经理人也纷纷利用杂志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一时间来稿踊跃,颇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

那段时期的《华润》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比如,就社会热点话题、重要管理理念等开辟专栏展开探讨;就经理人年会、高层培训、甚至经理人在工作中的心路历程等发行专刊全面报道。

2000年有一期专辟了“电子商务”栏目,管理层带头就“上网”的话题展开热议,“不上网,便下岗”、“智能化建筑”、“手机上网和流动商贸将大行其道”……,这些在当时看来颇为前卫甚至有些“危言耸听”的观点,在今天都变成了现实。

还有很多的文章,或就集团的创新模式运筹帷幄,或对集团的经营管理进行鞭辟入里的系统总结,让人耳目一新。有一些经过提炼总结,编入了集团的管理案例,在集团内外广为传播。

经过不断探索提炼,《华润》渐渐有了固定的栏目设置,形成了“思、启、行、情、人、知、讯”七大板块,囊括管理层精神的贯彻传达、各种思想的碰撞启发、工作经验的交流互动、员工故事的真情讲述、新知要闻的传播推介等主要内容,板块中再细分栏目。

2003-2009年:一本华润人爱看的“书”

正如一位作者对这一时期《华润》的评价,“拿到手里有种书的感觉,古香古色”。这种“书”的感觉不仅来自于外观设计上的全新改变,更重要的是从内容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中散发出了“书”的韵味。

不同于以往抛砖引玉式的探讨,时值集团跨越“两个再造”,《华润》的专题内容力求与集团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探索遥相呼应,形成对集团从理论到实践关于多元化企业管理探索成果和教训的提炼与总结。

从最初的“现金流”专题到后来的水泥、电力等行业专题,再到做经理人年会等会议专题,《华润》通过主题综述、采访、对话并配以相关内容链接、评论等多种形式,形成对专题立体深入的报道,并从中提炼出较为系统的理论,力求真正对经营发展发挥参考价值。不论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的深度或是策划的系统性来说,《华润》都越来越有“书”的深度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下属单位和个人在《华润》上表达自己的主张和呼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华润》也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从那时起,《华润》常常作为集团的文化礼品赠送来宾和客户,并在外事活动和商务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

2009-2014年:一张华润的“大名片”

步入“青年”的《华润》,尽管许多主题内容较之以往似曾相识,但整体风格更加大气沉稳,字里行间流露出平和与知性。这是《华润》不断求“新”、求“深”的成果。

改版之初,《华润》便力求专题报道的策划富有新意和亮点,并致力于在行文时采用一种“讲故事和论述性内容相结合”的方式,从标题的设定、到内文的配图、到细节处的符号设计、再到版式的排列,处处体现《华润》的独特风格。

例如在《华润置地·二十城记》专刊中,杂志创新性地结合当地的城市特色和历史人文,通过各具特点又一脉相连的五篇文章,将华润置地布局全国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使大家在了解华润业务和行业特性的同时,也能感受一个城市的魅力,体验基层工作的滋味。又如每年年末推出的“大盘点”专刊,其对集团一年重大事件脉络的梳理和内涵的分析,已成为华润人回顾一年工作、指导未来发展的重要文本。

这一时期,《华润》加大了深度报道的力度,在传播集团高层观点方面,通过刊首语、专题文章等形式,重点刊发集团高管团队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和发展思路。这些文章成为了经理人开展年度工作的航标灯塔,也使更多的基层员工明确了集团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有助于集团上下对各项管理主题和工作达成共识。在聚焦中心工作方面,杂志紧紧围绕“精益管理”、“协同”、“组织能力建设”等重点工作,通过向不同层面、不同业务单元的经理人及员工组稿,集中展示集团相关工作的成果,分享管理经验和实践感悟,为各单位开展具体工作提供了借鉴,也为集团进一步深化重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进入新媒体时代,《华润》适时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并积极研发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新媒体平台,以多种形式向外传播华润文化,使杂志的“四个一”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2015年:做“财经版”《华润》

2015年以来,《华润》从栏目设置、内容定位、风格设计等几方面入手,进行了全方位改版。新杂志保留了原来的精华内容,通过增强现实意义、提升人文情怀,凸显了作为一本世界500强企业内刊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调性。

开篇的“远瞻”,是傅育宁董事长高屋建瓴的深度文章,反映了傅董关于集团发展的思想、思维和思考。

藉由华润的多元化特点,很多的社会热点都能在经济层面反映到华润的业务单元。新杂志的“封面专题”——聚焦,旨在通过邀请管理层、经理人、员工等不同层面的人就某一社会热点分享自己的实践体会或独到见解,在提升作者和读者参与感的同时,也将华润的管理和业务实际与社会热点、行业焦点结合得更加紧密。

“读城”栏目通过聚焦华润在某城市(或区域)的业务发展,讲述华润与这座城市(或区域)的故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华润与一座城市的发展、与一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富有人文情怀的叙述风格,以一种更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方式有效地宣传了华润的业务和文化,广受各方好评。

《华润》还别出心裁地增加了展示一线员工才艺专长的“拾萃”栏目,鼓励有兴趣的员工以杂志为平台,分享自己的摄影和书画作品。

版式设计上通过做减法,强化了设计版面的整体感,风格更加简洁、雅致、大气,达到了一种“Less is more”的效果。

尽管企业做内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事实上,许多公众对企业内刊的了解和认知,大都是从传统的新闻传播的视角去获得感性体验,这难免让人觉得企业内刊只是公共媒体资讯的配角、丰富企业员工业余生活的文化园地,从而导致许多企业创办内刊只是附庸风雅的“做秀”,缺乏战略性的远见规划。

从华润的实践来看,“时势”造就了《华润》,《华润》亦在集团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催化”作用。站在200期的节点,诚如傅育宁董事长给《华润》的题词:“企业形象展示的窗口,发展理念沟通的渠道,文化感悟交流的平台,员工精神生活的食粮”,未来,《华润》还将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这有赖于《华润》“大编辑部队伍”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功。

【本刊 喻丰执笔】

>1999年-2003年的《华润》编辑部合影。

>编辑部采访宁高宁。

>2003年《华润》年会合影。

>2011年《华润》年会合影。

 

>2013年《华润》年会上,集团朱金坤副总为优秀作者颁奖。


1992-1999年

华润发展阶段


从自营贸易向实业化转型,从港英统治到回归祖国。

《华润》特点

以资讯为主,类似集团纸质版“新闻联播”,全面报道集团业务及员工工作生活。风格上像一本画报式休闲刊物。繁体字、大16开铜版纸印刷。

《华润》读者群

集团员工。

《华润》作用

分享资讯,传播知识,鼓舞士气,促进团结。


1999-2003年

华润发展阶段


多元化、实业化发展初期。

《华润》特点

聚焦管理思想的探讨;设计风格更为简洁、明快、亮丽;字体由繁变简;发行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有了《华润》杂志的雏形。

《华润》读者群

核心管理层、员工。

《华润》作用

探讨管理思想,交流管理经验,展示员工风貌,宣传企业形象 。


2003-2009年

华润发展阶段


多元化、实业化稳步发展;两个“再造华润”完成。

《华润》特点

聚焦业务经营和管理探索,提炼管理理论;设计风格明快、清新、儒雅、别致,文化品味增强,有了“书”的厚重感;开本从原来的大十六开改为正度十六,环保纸印刷。

《华润》读者群

面向全体员工,侧重经理人和管理层。

《华润》作用

在提炼管理理念、交流管理经验的同时,强化杂志在“传播企业文化、推广华润品牌”方面的作用。


2009-2014年

华润发展阶段


“再造一个新华润”和“十二五”战略目标陆续完成,集团持续高速发展,连续5年进入世界500强序列。

《华润》特点

求“新”求“深”。聚焦集团中心工作、交流管理实践经验、关注基层一线动态、传播华润主流文化;文章追求“平和、知性、人文”的风格,设计风格“明快、清新、儒雅、别致、大气”。形式上从纸媒走向新媒体。

《华润》读者群

内部:经理人、员工。

外部:合作伙伴、重要客户、政府部门、媒体。

《华润》作用

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信息传递的一扇窗口,员工沟通的一座桥梁,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


2015年至今

华润发展阶段


顺应经济新常态,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华润》特点

注重杂志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的深入挖掘,探讨社会热点与华润业务的紧密结合,具有《财经》杂志的风格。

《华润》读者群

内部:经理人、员工。

外部:合作伙伴、重要客户、政府部门、媒体。

《华润》作用

企业形象展示的窗口,发展理念沟通的渠道,文化感悟交流的平台,员工精神生活的食粮。

>《华润》创刊200期23年封面回顾

浏览0 点赞0